2016年江南大学法学院831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请从不同层面解释全球化的内涵。
【答案】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全球化是一事实,是指其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全球化是一过程,是指其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全球化的内涵:
(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 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全球化产业的市场往往由若干个全球化公司所主导。
(4)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2. 创新对于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的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增长,20世纪大部分时期的增长率超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种发展和增长的根源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使物质繁荣的增长更加便利。自主创新现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选择之一。
请回
【答案】
(1)把创新作为管理的职能之一的合理性何在?
(2)举例说明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3)用创新管理的技能说明企业如何实现自主创新。
答:(1)将创新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有其合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所不可能缺少的,从某种角度讲,它们是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进行。但是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
的社会经济系统,仅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一一这就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管理的“创新职能”。
②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而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系统内部某个或某些要素在特定时期的变化必然要求或引起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从而对系统原有的目标,活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己经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①目标创新。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在新的经济背景中,企业的目标必须调整为:“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更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中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是有关技术方面的,因此,有人甚至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
③制度创新。要素组合的创新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了人、机、料的各种结合方式的改进和更新,而制度创新则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④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因此,企业制度创新必然要求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⑤环境创新。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例如,通过企业的公关活动,影响社区政府政策的制定等。
(3)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方法
实现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塑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体制。具体措施包括:
①实行内部的奖金制度,要对研发的成果在经济上予以重奖;
②要对职工实行再教育工程;
③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
④培育创新的文化;
⑤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联盟。
3. 企业应当承担多少以及何种类型的社会责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赞成弗里德曼的观点,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 也有人坚信企业应当担负更多的社会义务,请你以中立者的角度详细评述这两种看法的理论背景和相互关系,并分别详细列举支持这两种争论的理由。
【答案】(1)理论背景
①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的观点是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运作,把管理者的任务限定在设法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来组合各项生产资源,使生产成本最低,同时将产品卖给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顾客,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从股东(公司真正的所有者)的最佳利益出发来从事经营活动。他还主张不管何时当管理者自作主张将组织资源用于“社会利益”时,都是在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要么通过高价转嫁给消费者,要么降低股息回报山股东所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弗里德曼并不是说组织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仟,他支持组织承担社会责仟,但这种责仟仅限于为股东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②坚信企业应当担负更多的社会义务的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这一立场是基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信念。公司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公司的建立,并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其提供支持。此外,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企业组织不仅仅是经济机构,社会接受甚至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事务。除了要赚取合理利润外,企业也应为相关利益群体承担其应负的社会义务。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企业是依托社会而存在的。充分履行自己社会义务的企业,才会最终获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使企业有良好的形象,这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首要条件。
(2)两种理论的相互关系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并不冲突。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是相互促进的。企业履行其社会义务的过程中,虽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如果企业履行了更多社会义务,就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社会公众就会购买其产品,这样就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后,也会有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能力去履行其社会义务。反过来,如果企业没有履行其社会义务,就不会得到社会上组织和公众的认可,其产品也不会有很好的销路,这样的公司生命不会长久。
(3)支持两种争论的观点
①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的支持观点:
a. 企业参与社会目标会冲击工商企业的根本使命;
b. 企业己经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应扩张;
c. 并没有广泛的社会授权要求工商企业参与社会问题;
d. 企业承担大量的社会责任不实际可行;
e. 企业的社会行为会降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