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61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罗曼.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语音层; 意义层
【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一一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一一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2.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见于______的______。
【答案】王国维; 《文学小言》
【解析】“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出自王国维的《文学小言》。《文学小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随笔,从文学本体论、价值论、分类法等不同层面提纲掣领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的通融,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1
3.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三、论述题
4.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答案】之所以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原因在于:
(1)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意
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就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2)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其次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因此,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5.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文学消费”属于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它是现代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消费。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 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文学接受则不然,当人们说文学接受时,可以不考虑他的文学书籍是买来的、借来的或别人赠送的,而仅仅关注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精神活动本身。
②内涵不同
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 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文学消费固然主要指文学阅读,但也不尽然。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而文学接受则不包括占有式的外在享用活动,文学接受活动只是对进入了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的读者而言的。
③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着小同的主客观条件。欲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美学理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等等。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联系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同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都有文学阅读这个共同所指,它们的基本意思是相通的,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6.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不论是作为认识活动还是作为审美活动,要想达到认识和审美的目的都必须经过文学接受这个过程。文学接受是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理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其中,最突出的贡献者是接受美学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在这种新兴的接受美学中,作者被宣告死亡,作家的权威被作品内在的结构所代替。文学接受被视为对于作品结构与意义的发现。
(1)文学作为审美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是在于文学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所造成的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
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它是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就是因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
(2)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作为一种话语产品,文学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使读者从中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因此,文学最为基本的文化属性之一就是它的认识属性。正因为这一点,莎士比亚、雨果等都将文学作品比喻为“生活的镜子”。文学的认识属性不仅可以反映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类社会,甚至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帮助读者了解人的内在世界,增进读者对人类自身以及读者自我的认识。
可以说,文学的认识属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读者的生活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而生活却是无限的。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生活,既了解过去,又洞察未来。
7. 文学形象要“合情合理”,请结合具体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 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但是,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人们就会抱怨它不真实。所以,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即要“合情合理”。
(1)“合理”是文学形象客观的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