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2. 文学活动
【答案】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 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3.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4.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5.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6.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答案】(1)文学活动的意义
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美学意义。人类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其实讲的是人与对象的关系,这种人与对象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作,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它能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含目的性的文学创造,让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得到体现。
换言之,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还是精神创作活动,都是人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作活动方面来看,文学活动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并因此而呈现一定的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关系;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③人可以通过“自然的人化”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④通过文学创作和欣赏,人的本质力量可以让“人化的自然”尽情展现出来。
总之,文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8. 试举作品为例说明抒情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
【答案】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很多,比喻与象征是其中的两种。
(1)比喻的特点
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物的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明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
隐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借喻则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例如,“操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干安石)。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一般地说,比喻是一物类比另一物,但有时也会以多物类比一物,上引贺铸的词句,就是连用三个形象来喻愁,这种比喻方法称为博喻。
(2)象征的特点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打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打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从修辞学角度看,即不写一个忧字,却以象征的方式表现了忧愁。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并不直说愁苦,却借几组景语表现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情怀。但是,抒情诗往往用某此词句来间接暗示情感性质,使情感意义较为确定。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就用“断肠人在天涯”来点出情感的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比较具体。这类诗,既是象征的,又近似隐喻。而只是写景的山水诗,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征话语。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只写宁静的景,以此来象征地表现诗人空寂淡泊的心境,景语成为象征的话语。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形象:“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等等。
在西方抒情诗中,玫瑰常常象征爱情,也有稳定的意义。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由此可以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耐咀嚼,有余味。所以,“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①二者的本体不一样
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且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则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的是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就是用具体的“童子面茶花”象征了抽象的“未来美景”。总而言之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一一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会停止在一事一物上,而是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