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862文艺理论与评论写作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酒神精神”是______在《______》中提出的关于希腊悲剧思维方法与艺术特点的重要概念。

【答案】尼采; 悲剧的诞生

【解析】“酒神精神”语出希腊神话。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神话中的日神和酒神用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是两种根本的艺术冲动。自然界本身的日神精神产生、肯定和美化个体生命; 而自然界本身的酒神精神则毁掉和否定个体生命。更为原始的酒神精神正是通过否定“个体化原则”对世界的生命意志的肯定,从而使人体验到复归自然界原始统一的欢悦。

2. 文学作品通常被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_或______类型。

【答案】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解析】文学作品通常可以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不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二、1

3.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三、论述题

4. 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案】文学接受之所以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原因在于:

(1)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

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

(2)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5. 雅克·德里达说:“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张炜说:“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将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终结是必然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也同样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被那些艺术的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学和阅读。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在比例和强度上和他们当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一一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永远不可取代。”

结合以上说法,并结合当下文学发展的现状,你认为文学是否会走向终结?

【答案】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有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常为人提及。有人说文学即将死去,有的说不然。雅克·德里达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时代,由于新媒介对文学的冲击,文学将毫无疑问的走向末路。而张炜则对此抱乐观态度,他认为文学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受到娱乐形式的冲击,然而千百年来,文学并未因此消亡,而是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人们所要探索的应该是文学在新的环境下的发展走向。

(1)文学与媒介的关系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在传播学的语境中,媒介也称“传播媒介”,通常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理形式。传播媒介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四种形态。文学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中的,媒介的不同也使各个时期的文学各有特点。

①口头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在口头文学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谚语歌谣等,口头媒介时期所存在的文学可以称为“口头文学”或“口传文学”。它具有形式简短、合辙押韵、便于传唱并赋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等特点,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例如,鸿篇巨制的文学基本上无法完成,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也会因不断的修改润色而走样。所有这些,都对文学的发展构成了某种限制。

②印刷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现在通常所说的文学实际上是指以印刷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文学。文学在印刷媒介时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文学经典与文化典籍的大量印行、流通、传播和阅读,明清白话小说的盛行,都与印刷媒介密不可分。在印刷媒介时代,文学具有了种种新特点,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学

的写作阅读成了一种个人化的行为。作家在其创作中虽然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但作家是惟一的作者,这既不同于口头媒介时期文学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会有无数个作者介入的情况,也不同于电子媒介时代准文学产品的集体生产。

③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影响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以印刷媒介作为依托的文学收到电子媒介的挤压,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观众”; 另一方面,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又常常把存在于纸媒中的文学作品作为拍摄其影视剧的重要资源。电子媒介的需求又刺激了文学的生产,但这种生产因为是在昆德拉的“意象设计师”的启发下进行的,所以,作家往往会写出一些故事性强、画面感浓、适合于改编的文学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作家成了影视生产的供货商。于是出现了一种“从电影到小说”的逆向生产,小说写作因此渗透了影视剧的思维,并对印刷媒介中的小说写作构成了一种潜在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当纸媒中的文学被电影或电视剧改编之后,后者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它们只能被看做是“泛文学”、“亚文学”或“准文学”。泛文学的流行把所有原来用文字表达的东西转换成了图像,因此,它强化了这个“读图时代”的基本特征。

(2)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依然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如今,新型的数字媒介已经催生了两种文学,一种是网络文学,一种是短信文学。

①网络文学带给文学的变化

网络文学是指使用电脑写作,在互联网上发表、传播的文学。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网络文学具有三大特点:

a 全民性。基于网络民主的观念,人人都可以上网写作并发表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而是成了全民参与的事情。

b. 大众文化性。文学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学逐渐失去其神圣光环的过程,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文学也越来越由精英文学或高雅文化变成了大众文化。

c. 狂欢化。网络写作带有某种游戏色彩,于是调侃、戏仿、反讽、夸张、无厘头等常常成为其主要的修辞策略。但是,网络文学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网络文学写作成了王朔所谓的“生理”现象,而且由于网络写手的率性而为,导致文学进入了一个价值观念、写作观念、文体观念、阅读观念全面混乱的时代。

②短信文学带给文学的变化

短信文学又称“手机短信文学”或“手机小说”,它是指以手机为传播工具的一种文学样式。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更属于新生事物,但其文体特性己日趋分明。戴鹏飞曾为短信文学下过如下定义:每自然段基本70个字; 段落结尾或幽默、或哲理、或双关、或言情; 隔行; 简化故事情节,淡化矛盾冲突。强化语言精彩,深化标点意义; 对白生动夸张; 采用蒙太奇手法; 用环境隐喻内心的一种新文体。短信文学的特征虽然明显,但它一开始就被明确定义为文学商品,它确实吻合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征:“轻”、“快”、“简洁”、讲究“速度”。

由此可以预测,网络文学和短信文学有可能成为未来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而随着文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