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

【答案】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

中,I 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

出:其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 值是不同的。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其中S 为感觉,i 为刺激强度,K 、C 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 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及如何对其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在实验中分别担任何种变量? 举例说明。

【答案】(1)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是简单一复杂反应时任务以及速度—准确性权衡。 ①刺激越复杂,可供选择的刺激数目越多,刺激之间越相似,反应时越长;

②在反应时实验中,单一考虑速度或准确性,都会极大的损害实验研究的信度。速度与准确性之间是负相关。

(2)除此以外,影响反应时的因素还包括:

①刺激变量

a. 刺激强度。反应时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缩短,但其缩短受到有机体结构的限制,无法突破某一极限。

b. 刺激复杂程度。反应时随刺激复杂程度的增大而延长。

②机体变量

a 适应水平。反应时随被试对刺激的适应水平不同而不同。

b. 动机。反应时随被试反应的动机水平不同而不同。

c. 个体差异。反应时随被试个体之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差别而不同。通常使用实验设计来平衡由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效应,比如被试内或被试间设计,此外还可以使用方差分析计算被试误差项。

d. 准备状态:是指机体对于某种行为做出的准备情况。

e. 酒精和药物作用。

(3)简单一复杂反应时任务通常在反应时实验中作为自变量,速度与准确性则作为因变量,刺激变量与机体变量则是实验中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

比如,测定被试对红色光与蓝色光的选择反应时,红色光与蓝色光是自变量,被试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因变量,所使用的刺激强度、被试的年龄、性别等属于额外变量需要保持恒定。

3. 是否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答案】不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的假设是以皮层细胞孤立进行活动为前提的。对任何复杂的刺激物,大多数皮层细胞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反应。而且,即使皮层细胞数目巨大,但比起视觉环境中数不清的特征、细节和物体,要把一个皮层细胞分配给一个特征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某一特殊知觉是由一组相同的皮层细胞所支持,那么细胞的死亡(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就会造成某种特殊知觉的缺失,这样的推测明显与事实不符。因此,不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4. 讨论无意识的实验者偏差以及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问题。如何在实验情境中将这些问题的影响降至最小? 这些问题在各种研究中出现的概率相同吗?

【答案】(1)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是实验中研究者最容易忽视的两种偏差来源。实验者偏差是由实验者本人造成的偏差,是所有科学中一个潜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求特征指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现象。

(2)采用单盲实验或双盲实验可以将实验者偏差和要求特征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单盲实验指当被试不知道自己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或主试不知道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的情况。对实验进行单盲,可以减小实验者偏差,而对被试进行单盲,则可以减少要求特征。当实验者和被试均不知道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时,称为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既可以控制实验者偏差也可以控制要求特征。

(3)无意识的实验者偏差和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在研究中出现的概率不一定相同,这很难精确的数量化,因为实验者和被试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会受到他们本身的身体状况、情绪、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而各种研究的实验目的和设计也小尽相同,被试兴趣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总之,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使得这些问题对各种研究中出现的概率有差异,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控制这些问题。

5. 如果你曾开过止痛药缓解手术痛苦或牙痛,你可能经历痛(伤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把这和盲视及无觉察知觉联系起来。

【答案】(1)止痛药通常是通过化学物质来阻断神经间的信息传递,以此来达到比痛的目的。由于神经间的信息传递能力丧失,因此会导致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

(2)无觉察知觉是指涉及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盲视是著名的无觉察知觉现象,被韦斯克兰茨用来描述不承认有觉察知觉的病人在盲点(盲场)中的视觉能力。

(3)感觉与定位的分离与无觉察知觉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都强调了对刺激的无意识。

6. 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Mitchell 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

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始跳舞),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2)实验过程

①学习阶段

a. 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b. 面孔一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 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 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

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 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 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c.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

①行为结果

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即“形成印象”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会认知,即“记住顺序”,条件下的击中率为54.6%。

②fMRI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