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专访

【答案】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以一种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卞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义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强,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2. 花絮

【答案】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篇幅一般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花絮不同与新闻素描,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

3. 新闻性谈话节目

【答案】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与见解。谈话节目的特点在于: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共同完成,因此,谈话节目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和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

4.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5. 大背景意识

【答案】大背景是指全局性背景。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是有区别的。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其地位大多是从属性的,是为说明、补充、烘托新闻事实服务的。即,在一般的消息中,新闻事实为主,背景材料为辅; 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逢释新闻事件的整体,这就是大背景。大背景意识要求记者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

6. “布坎南式导语”

【答案】“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作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擅长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布坎南式导语”把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相结合,在同一个导语段或导语部分中,先有现场的描述,后有结果的提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称结合式导语。

二、简答题

7. 主题对于通讯写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通讯主题的重要意义:

(1)鲜明的目的性是通讯写作的主要特征。

目的性是通过确定主题和表现主题来实现的,写通讯之前,必须确定表达什么主题。通讯是新闻工作者在一种思想观念统辖下“组织起来”的新闻报道体裁。

(2)先立意后动笔,才能成竹在胸,这是通讯写作必须惜守的原则,是写作成败的关键环节。 只有选定了主题,选对了主题,才能围绕主题选择新闻事实,选择组织素材、谋篇布局的结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3)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先的评价标准。

一篇通讯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不大。

8. 简述通讯结构的特点。

【答案】作为名词来讲的“通讯结构”,通常指的是通讯的表现形式,又称“通讯的骨架”。 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和消息的差异很大。

(1)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通讯没有消息那种较固定的“格式化”的结构。作为一种写作体裁,通讯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素材,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可以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

(2)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由于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起来难度较大。

9. 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有何不同? 写作中各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的区别

①新闻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 解释是以充分的背景为依据的客观的加工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评沦,而发议论(述评)是一种受论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

②解释性新闻是运用事实表达观点; 新闻述评则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是署名言论。 ③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更严格

一般的评论中,事实只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未必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也未必是完整的。分析性新闻虽然要以大量事实说明见解,但是,它的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可以任意调遣的材料; 新闻述评因其兼有报道与评论两种职能,报道是手段,评论是目的,报道是评论的依托。总体而言,新闻述评不能不清晰地反映事实。

(2)解释性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大背景意识

写作解释性消息,记者必须善于调遣和使用大背景,即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大背景即全局性背景,解释性新闻的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用以让释新闻事件的整体,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

②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解释性消息也应注意客观色彩,不提倡记者直接发表议论,要求用背景性事实及事实自身所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来说明问题。

③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解释性消息的基本特点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开头的切入方式具体如下:

a. 立即开讲,一开始就以解释的姿态切入;

b.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 先将奇异的场景再现出来,引起好奇,再进行解释;

d. 以橱窗式导语开头。

10.怎样认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殊价值?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空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非事件性新闻的日益增多在于其特殊的传播价值:

(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教育的普及使人们对“大世界”更为关心,“信息欲”也更为强烈,单纯报道事件已不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