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写作
【答案】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写作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写作。狭义的新闻写作,一般仅指新闻报道方面各种体裁的写作。新闻报道主要“记事’,,新闻评论主要“记言”,但无论“记事”还是“记言”,它们都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因此同属于新闻作品这个大家族。
2. “两报一刊”
【答案】“两报一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是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文革中,“两报一刊”成为制造舆论的重要阵地。从1967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就联名发表社论、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往往经过毛泽东的亲自审定,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也主要通过这些社论和重要的文章公之于世,这些社论不仅全国各地的报刊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也要全文广播,塑造、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
3. 通讯的主题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从实践中来,从实际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来的,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产物。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通讯的主题提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东西,称为素材; ②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称为题材; ③题材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和核心,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称为主题。
4. “白描”
【答案】“白描”原指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有别于工笔,也有别于写意画。在作画时它纯用墨线勾描物象,线条简练而传神逼真,不用颜色渲染,有的只是略施淡墨。采用此种技法,能达到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把这种技法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来,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小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白描虽然是描写,但如果从形式上看,它与直接叙述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可以这样说,
白描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统一。它洗尽铅华、质朴平实,透明度高,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即突出新闻价值,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接受。
5. “步移式观察”
【答案】记者每到一地,都用好奇的目光捕捉着各种镜头,而这些镜头的变幻随着记者随机式采访的脚步,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大或小,或先或后地移动式出现,读者跟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遐想,一路品味,游兴十足。
6. 新闻结构
【答案】新闻结构是指消息组织材料、安排内容的方式,是体现体裁特征的重要因素。多数消息包含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四个部分,一般按突出主要新闻事实和简明扼要、脉络清晰的要求组织成有机整体。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结构、时序结构、逻辑结构、导引结构等形式。一条消息究竟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往往是综合考虑新闻事实本身的联系、媒介的传播特点,以及更好体现报道意图等诸多因素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简述新闻背景的作用。
【答案】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背景材料协助完成。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新闻中出现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是常有之事,如果不加解释,它们会成为读者理解新闻的拦路虎。新闻背景用来解释的另一类对象是消息中的事实部分。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闻写作总是负有一定的“翻译”的任务。对于非特定的读者大众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总是带有“专业”、“专门”的性质,记者须臾不可忘记“通俗化”这个程序。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许多新闻作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原因有三点:
①读者的需要。面对媒体的报道,读者很想了解:为什么一定要我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等。
②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个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支持。
③传播者一方的需要。纳入新闻报道的事物是严格选择的结果,在媒体一方看来,它们具有使知一一让读者了解的必要,这其中就包含着它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文学艺术领域惯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衬托,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很多情况下,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
的程度,显示其新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对比衬托性的背景材料可以为新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使新闻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面对一些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此,记者往往会感到也有将其传达给读者之必要。然而,由于事态不明朗,事实的暴露尚不充分,发言还不是时候,或者顾忌到有可能引起的麻烦,记者不能不讲究“说话”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背景性事实进行暗示,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负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性材料的任务。就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言,除了要获得新闻和信息,了解时事、随时洞悉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还希望获得知识的、情趣上的满足,以提高人的素养,保持健康愉悦的心绪。文艺体育类的报道、轻松的社会新闻之所以受欢迎,与此不无关系。这类内涵丰富的新闻,是读者很好的精神食粮。为了提供这样的新闻作品,记者要在新闻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
(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人物始终是读者的兴趣所在。媒体报道的各类新闻,无不与人的行为、人的命运有关。那些以报道新人新事为主的人物新闻,更是将任务推到了前台。然而,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活动舞台又存在很大差异,相互理解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传媒肩负着中介的任务,它有必要在着眼于新闻事件的同时,将其人物的有关情况介绍给自己的读者,向读者说明此人之所以会有此举的必然性、合理性,以便读者理解。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消息中加入适当的人物背景。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这也是新闻背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类背景可以称之为“累加性背景”。它是在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之外,顺带介绍其他一些相同类型的事例,或者顺带给出同类事件总的情况、数字。这类背景与新闻事实并无因果联系,但是,它们在消息中的出现,却使读者不仅能看到消息所报道的“这棵树”,也能看到这棵树之外的“森林”。从而帮助读者举目远眺,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观察和认识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
8. 有无纯客观的报道? 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答案】这里的“说话’,,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聊天、谈话的意思,而是特指有目的地传递信息,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定义,“说话”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是舆论导向。
(1)“纯客观”的报道不存在
①从内容上看,报道是记者主观的新闻写作,是对事实的选择和组合,任何文章的写作,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