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行为

【答案】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的行为。可将其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其理论解释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而言具有高生存价值,因此被遗传下来; ②社会进化论提出了利他行为的三种规范,分别是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③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在模仿和强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与该行为产生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2.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3.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种印象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人的相似性被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并固定化时产生。其特征为:①具有极高的稳定性,难以改变,即使遇到相反的事实出现,人们也倾向于坚持它,并以之去否定或“修改”事实。②一般含有真实的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和应付环境,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起执简驭繁之效。③会导致人们认识僵化,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新经验,常会造成认识上的过度概括化。

4.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

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5. 一些夫妻为什么要离婚?离婚后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答案】(1)离婚原因

①引起离婚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外遇”。

②离婚的其他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a. 心理因素,包括粗暴、不尊重和性格不合;

b. 性的因素,主要指性欲不满或者没有生育;

c. 社会与行为因素,包括亲属关系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犯罪。

(2)心理感受

①解脱感

相关调查表明,离婚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具有轻松感和解脱感。多数离婚者对自己的选择是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解脱。

②孤独与心理震荡

大多数离婚者在离婚后由于缺乏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感到孤独,同时,离婚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情震荡。

③处世的尴尬

离婚者还往往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在李银河等的调查中,76.1%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猜疑、议论和讥讽之中。同时,由于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离婚者感到难以忍受。

④对前配偶的态度

尽管离婚之时抱有厌恶和仇恨,但是在离婚之后,一些人会回忆起原来配偶好的地方,产生怀念和思念之情,或者抱有好感,有一些人甚至想到与前配偶复婚。

6. 社会在不同时期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是不同的。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答案】暴力犯罪的比率因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高。混乱的社会秩序、动乱的社会环境易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即出现了去个性化状态,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暴力犯罪等行为増加。如在我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盛行,许多无知的人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比率大幅增加。

(2)在社会稳定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再加之政府对犯罪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暴力犯罪不同程度的防御与打击,从而使得暴力犯罪的比率有所降低。以我国的历史情况为例:1978年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暴力犯罪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人们暴力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暴力犯罪増长的趋势有所缓减。

7. 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都没有得到很好实行。试分析这一现象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的不同性质的联系。

【答案】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群体的背景、个人之间的交往、大社会的文化环境,乃至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但是,他们在行为层面上,与从众、服从和依从。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它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不同的性质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群体的背景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群体背景途径,在行为层面上反映为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既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从众的行为方式具有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社会规范没有很好的落实,可能是因为这些规范在整个群体的大背景下影响力都不够,群体都没有重视,甚至忽视其存在。那么群体中的成员,就不会产生从众的影响。同时,即使群体中的个别成员遵守了该规范,但是别的成员是否遵守,还受到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个人之间的交往

个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之一,虽然没有群体背景的人数多,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服从和依从都是个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服从是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而依从是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社会规范实行的过程中,如果个人能够服从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能够接受这些规则,则易落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领导或者学校老师等制定的规则不满意,内心里不是服从而是反对,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则的实施。

(3)大社会的文化环境和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外在环境最大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小到个人所处的物理条件,这都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