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04国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社会工作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工作方法。
【答案】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工作方法主要有:
(1)残疾人个案社会工作
一般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个案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专业服务的推进: ①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帮助残疾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其中工伤的认定和处理、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的赔偿是主要工作。
②保障残疾人基本的生存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不受歧视和虐待,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③帮助消除社会、社区和家庭中的物理性障碍,方便残疾人的生活起居,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其中主要是家庭的无障碍环境设计与改造。
④动员社会力量,消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同时还要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
⑤经常组织残疾人与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一起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如组织住院病人观看比赛和演出、到商业区购物、参观游览等。
⑥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⑦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或保障其在经济生活中不受歧视; 在经济不能自立的情况下,还要帮助其得到应得的社会保障。
⑧鼓励残疾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2)残疾人小组社会工作
残疾人小组社会工作是指运用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方法,在医务人员、教师、社会工作者等相关人员的配合与支持下,以残疾人及其家属等为基本成员,通过小组工作者的引导、小组成员间的经验分享、情绪支持和相互讨论,产生行为改变和恢复正常功能,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达成有效的调适,最终促进残疾人功能恢复和能力发展的专业服务。
(3)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是指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残疾人服务,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工作。
2.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
(1)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超过一定年龄,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一也被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所反对,理由如下:
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如何保持他们退体后的活动水平己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②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③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3)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4)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又被称作象征互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这一理论强调人们赋予符号的那些意义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①社会损害理论是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②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a.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b.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c.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则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3. 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案】(1)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①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因为,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
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⑤成员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⑥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