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825构造地质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一个构造现象不能判别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 )
A. S-C面理
B. 云母鱼构造
C. 不对称波痕
D. 旋转碎斑系
【答案】C
【解析】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恶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错开的岩层或标志层; ②不对称褶皱; ③鞘褶皱; ④S-C 面理:⑤云母鱼构造; ⑥旋转碎斑系:⑦不对称的压力影; ⑧多米诺骨牌构造; ⑨曲径状构造。
2. 不属于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的是( )。
A. 坡积物
B. 黄土
C. 冲积物
D. 洪积物
【答案】B
【解析】黄土是最新的地质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所以其性质比较疏松、特殊。
3. 只能用作测定第四纪地层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是( )。
A. 钾-氩法 B. 法
C. 铀-铅法
D. 铷-锶法
【答案】B
【解析】目前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主要有钾-氩法、铀-铅法、铷-锶法和
但是相对于其他方法,法在测定第四集地质年代上更加精确且应用广泛。
4. 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
A. 地心
B. 地面
C. 莫霍面
第 2 页,共 56 页 法,
D. 古登堡面
【答案】A
【解析】重力在地球内部由于受到深度及其地下物质分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由于地球半径减小,在2885km 以上,重力值随深度之间增大,地面的重力值为9. 81m/s,至2885km 出增至10. 69m/s,2885km 以下,重力值逐渐减小,到地心出,重力值减小为零。
5. 下列各类火成岩中含放射性元素较多的是( )
A. 花岗岩类
B. 玄武岩类
C. 闪长岩类
D. 辉长岩类
【答案】A
【解析】改造型花岗岩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陆壳物质中。花岗岩中的放射性主要来自铀-238(238U ),这几种元素由于原子核结构和电子层的排列,导、钍-232(232th )和钾-40(40K )
致其化学性质属亲石元素。从地壳、地幔到地核,分布呈递减规律。
6. 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
A. 不断增大
B. 不断变小
C. 先增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增大
【答案】C
【解析】地热梯度即“地热增温率”。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数值。地热
增温率平均每深33米,温度约升高1℃。这一增温率至地下深处(地幔)时,则不按此规律进行。
7. 下列完全用于描述岩石构造特征的术语组是( )。
A. 气孔状、平行层理、块状
B. 变余泥裂、变余层理、变余砂状、变余气孔
C. 流纹状、枕状、杏仁状、斑状
D. 等粒、泥质、生物碎屑、鲡状
【答案】A
【解析】构造是岩石中由于物质组成的差异或结构的差异所反映出的外观的总体特征,如块状构造、气孔状构造、层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等粒、斑状、鲡状变余砂状等都是描述岩石结构特征的术语。
8. 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
A. 海岸高潮线处
第 3 页,共 56 页 22
B. 海岸低潮线处
C. 大陆架外缘处
D. 大陆坡的坡脚处
【答案】D
【解析】大陆坡是大陆边缘深度明显变陡的地段,深度一般不超过2000m ,它是大陆与大洋的真正分界。
9. 在大气、水、生物等的作用(包括地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使岩石在原地被分解破坏的过程,称( )
A. 剥蚀作用
B. 搬运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沉积作用
【答案】C
【解析】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水、生物等的作用(包括地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使岩石在原地被分解破坏的过程。
10.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
A. 古地磁法
B. 地电法
C. 地震波法
D. 重力法
【答案】C
【解析】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不同,利用地震波速明显变化的不连续面将地球划分为几个圈层,同时可以求出各圈层密度; 根据S 波能否通过可以判断圈层物质是液态还是固态; 根据各圈层密度、波速等数据。可以推测出各圈层的物质成分。
11.枕状熔岩形成于( )。
A. 水下的熔岩喷发
B. 陆地的熔岩喷发
C. 熔岩台地
D. 炽热的火山云
【答案】A
【解析】枕状熔岩是海相玄武岩熔岩流中相对多见的一种岩石,在陆地河湖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当热的容颜自海底溢出或进入水体中,遇水淬冷。形态转变为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或枕状,固结后成为枕状体,独立的枕状体被沉积物、火山物质及玻璃质胶结,形成枕状熔岩。
第 4 页,共 5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