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宫廷音乐的描述错误的是(
)。 “立部伎”表演时处于乐队中的伴奏地位。 “立部伎”规模很小、人数少,最多12人,少至3人。 “立部伎”在唐代宫廷音乐中地位远不如“坐部伎”。 “坐部伎”风格优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
以下哪项不是简易乐队编配基本原则?( ) 音色原则。 音域原则。 音响原则。 织体原则。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木管五重奏乐器?( ) 长笛。 双簧管。 单簧管。 长号。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 )。 三分损益法。 五度相生法。 十二等差律。 八音分类法。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下面《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萧友梅与黄自》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 知识与技能: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从而引出“问”,出示主题——萧友梅与黄自。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 欣赏环节
《问》:介绍萧友梅的生平及代表作,播放《问》第一段,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再结合教师翻唱进行分句讲解。
(1)第一个问句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2)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第三句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4)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二字的高潮部分。
(5)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
《渔阳鼙鼓动地来》:简单介绍白居易的《长恨歌》,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做到了学科综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到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介绍清唱剧的定义,并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带着问题聆听音乐:(1)第一乐段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音区变高、力度变强。(2)第二乐段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3)第三乐段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
3. 拓展与实践:将《长恨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对比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完成表格。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心得,教师作补充,开放式小结,给学生留下自主、反思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述测评本节课完成情况。
大小六度属于( )音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