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总的来说," 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2. 思无邪
【答案】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3.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腊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4.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二、简答题
5. 简述《乐记》中乐象说。
【答案】(1)乐象说的出处及含义
《乐记》中的乐象说指的是《乐象篇》中的:“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是心被外物感动产生的,声是乐的表现形式。由此,“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恶,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观众自得其乐,又不厌弃大道;将大道发挥得很充分,并不为私欲所动。这样的乐舞,体现了情感又确立了道义,岳武结束之时德行更受尊崇。君子观后更加好善,小人观后痛改前非,所以说“教化百姓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乐象说是儒家关于音乐教化作用的阐发。
(2)乐象说的主要内涵
①乐象说认为音乐可以反映社会政治状况
《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提出的是“声音——乐——心——物”的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论。音乐源于物,又作用于物。这就是后来“文学——人心——治道”的公式的由来。
②乐象说认为音乐通过影响人心能起到改恶从善的作用
《乐记》认为音乐的功用在于“治心”,它可以使人欲无穷的人性得到节制,而不至于产生悖逆诈伪之心,达到改恶从善的目的。民心善恶又关乎社会风俗,并直接影响到政治的治乱。所以由音乐可以见出政治良窥,是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为此,《乐记》认为音乐乃是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突出了文艺和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对后世关于文艺的教化功用认识影响深远,如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三、论述题
6.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曹不生活的时代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谈谈你对此处“文学的自觉”的理解。
【答案】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变化。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的义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人学、玄学、史学并立,这是重要的标志。同时,这一时期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他所说的文笔之别已+限于有韵无韵,而是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己接近人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
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而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且将诗和赋分开,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十二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 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的《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和《文选》则对文体有着十分系统的区分和深入的讨论。
(3)对文学样式、题材、风格等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创新
①确立了五言诗这一主要样式,同时也为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奠立了基础。
②确立了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这三种重要的文学题材,为唐代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的兴盛开启了道路。
③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特色。
④从风骨与声律两方面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文学演进的内在动因,对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表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的论述,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