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6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0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14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17

一、名词解释

1.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 李清照《论词》

【答案】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在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3. 风骨

【答案】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網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4.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亮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二、简答题

5. 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何特点?

【答案】《曲品》是一部品评明代传奇作家和作品的专著,全书共收录明代天启以前的传奇

和散曲作家150人、作品名目190多种。凡是嘉靖以前的作者和作品分为“神”、“妙”、“能”、“具”四品;以后的作者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对重要作家作品加以简单的评述。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传奇作品来说,以孙月峰的“十要”为衡量依据

“十要”即“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 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角色派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在对各部作品的评价中基本上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但又有他自己的新发展。

(2)吕天成的品曲标准有了一定的新发展

①重视戏曲文学剧本内容的真实和情节的新奇

”他评如他评《荆钦记》云:“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还魂记》云:“杜

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②强调化工肖物之美,而无人工雕琢之迹

《曲品》卷上评高明时则说:“化工之肖物无心,大冶之铸金有式。”卷下评《拜月亭》云:“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要求剧本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例如吕天成在评《琵琶记》云:“蔡邕之托名无论矣,其词之高绝处,在布景写情,真有运斤成风之妙。”评《结发》云:“情景曲折,便觉一新。”

③要求描写人情世态的细致入微

如吕天成在评《金印记》:“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喟发愤。”评《符节》:“描写田、窦炎凉态,曲折毕尽,的是名笔。”由此可见,吕天成的《曲品》对戏曲的文学剧本是非常重视的,这在当时的戏曲理论批评中是比较突出的。

三、论述题

6. 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能。

【答案】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

(1)诗之兴

诗之兴含有兴盛、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心声。在我国历代诗人的笔下,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的。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是统一祖国。他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爱国诗歌的名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其杰出的爱国主义名作《满江红》,充分表现了他对敌寇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诗篇,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他耿耿的爱国忠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还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综上举例,证明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了全部中国诗歌史。

(2)诗之观

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力。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萁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特别是对春草乍生未生之时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俨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发现的。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也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庐山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山的深邃。同时也说明了因为人在山中观赏,跳不出山的圈子,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告诫人们应高瞻远瞩,总揽全貌。

(3)诗之群

诗之群是要凝集人心,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例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汽的义愤。唐朝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把汉家借指唐朝,首二句写汉军军力强大和灭敌的雄心,后二句写士兵长期坚守边疆、打击敌人的坚强意志,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豪情。宋朝抗金名将李纲《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心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通篇以朴素深沉的语言,把病牛为了人们的温饱而任劳任怨的形象刻画得丝丝入扣。1937年郭沬若毅然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些诗都是富有高度的凝聚力,为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斗志发挥了极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效应。

(4)诗之怨

诗之怨是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针贬社会弊端,从而起到疾恶扬善的作用。

我国古人写诗,运用讥剌的方法,揭露时弊之作很多。唐朝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表面上写的看花,实际上是以“桃千树”隐指朝廷提拔的新贵,对他们显赫一时,不可一世,表示极大的愤慨和不平。在封建社会,还有许多针砭时弊、反映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如唐末杜荀鹤《山中寡妇》即是一例。诗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无比残酷地剥削人民,以及人民所过的极端悲惨生活,作了深入而具体的揭露。最后诗人还对当时无往不在,难以逃脱的封建暴政,发出了深长的慨叹,作了尖锐的指摘。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