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hegemony )理论

【答案】“文化领导权”理论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理论。其内容是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从而最终获得政权。按照葛兰西的理论,领导权的建立和破坏不像阶级力量冲突那样展现,而是看不见地、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每个人意识中的观点和意向。葛兰西指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及“合法性”因素,其中心环节是要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其主要手段是对全社会实行文化、精神、政治的领导,通过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从而广泛播撒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

2. 焦点组方法

【答案】焦点组方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以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成为受众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它更接近于一种“自然的”,与媒介使用和媒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和观点的产生过程。通过群体内部的动力作用,调查者能够引起、刺激和进一步精确化、细化对受众的理解和认知。

3. 人际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4.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是,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是,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其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其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二、简答题

5. 简述香农的传播模式。

【答案】香农的传播模式是由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1)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意义

①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②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

③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3)不足:这个模式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6. 何谓“社会关系论”? 它有何特点和意义?

【答案】(1)“社会关系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75)一书中归纳出的西方的一种受众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这种理论认为,以往的受众理论(如个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都忽视了受众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

这些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

(2)“社会关系论”的特点

“社会关系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会产生重大影响。

①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传者与受众或某个受者保持着紧密的社会联系,就会明显作用于传播的效果,关系越密切,影响就越大。

②受众彼此之间、受众与其有关的社会群体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其影响并不亚于大众传播。与这一理论相关的“群体压力理论”认为,受众所处的社会组织、团体的意见和倾向会构成压力,影响受众的传播行为。

(3)“社会关系论”的意义

①社会关系论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结合点,而结合的桥梁就是社会关系。

②“社会关系论”打破了大众媒介有巨大影响力的定见,描述和揭示了大众媒介的信息如何到达受众那里,以及他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复杂关系。

三、论述分析题

7. 用媒介生态结构论谈谈现今新闻选择标准和方式的新变化。

【答案】新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大的信息传播权利,空前的拓展了媒体空间,加速了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白热化竞争,新的传播方式进入新闻领域,手机媒体的异军突起。西方媒介全球化战略对中国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心理、资本冲击,中国传统媒体面临生存竞争。

(1)新闻选择标准的新特点

①更加注重时新性。当今的新闻生态环境是各种新媒体的运用,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更高,新闻的选择也更加注重时间性和新鲜性。

②更加注重重要性。一件事实影响的人越多越重要,影响的人越多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一件事实、一种现象对社会影响的时间越长,说明它越重要,它就越容易被当作新闻事实。一件事实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广大,就越重要。一件事实越是影响到人们的利益,就越重要,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③更加注重显著性。与普通人相比,或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在一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具备某种特殊的才能,或者拥有特殊的权威性,或者具有一些非一般的特殊“素质”的人更容易得到报道。具有激发和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力量显著性事件,也更容易得到报道。

④更加注重接近性。

事实发生的空间与传播指向的空间越近或重合,这样的事实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与人们“利益距离”越小的事实越易于成为新闻事实。某一事实的发生,如果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情感上的反应,那就说明它与人们在心理上具有接近性,心理距离小,从而有利于一定的事实转化成为新闻事实。

⑤更加注重兴趣性。能够激发人们关注它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或注意的事情越容易得到报道。

⑥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尽可能满足收受者合理的新闻需要,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者不应背离新闻精神,违背新闻传播的内在目的,在满足收受者新闻需要的口号下追求自己的私利,从事一些有违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冲破职业道德底线的勾当。

⑦更加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经济利益直接关系到一定新闻媒体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能否赢利有时会成为不少媒体决定刊播什么内容的决定性标准。传播的内容有可能受到广告商的影响,受到某些重要新闻源主体的影响; 媒体在选择报道内容时会进行各种成本核算,其中,经济利益标准会被作为重要的成本尺度,从而影响一些新闻的取舍; 有可能选择一些迎合收受者不合理需求的内容进行传播。

⑧根据媒介形态进行选择

按媒介形态特征和传播技术水平选择事实,可以称作选择事实的“工具尺度”,即要合乎“工具尺度”的要求,符合传播工具的客观属性。

不同媒介形态虽然遵循共同的新闻传播规律,但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所在,每一种媒介形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