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心理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浙江大学心理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浙江大学心理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11 2017年浙江大学心理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20 2017年浙江大学心理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29 2017年浙江大学心理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38

一、简答题

1. 朱智贤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了阐述?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1)朱智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2)朱智贤的主要观点

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朱智贤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

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都为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从学习到心理发展,人类心理要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那种高于主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主体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

④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出年龄特征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2. 请综合运用本章内容,设计一个针对6〜15岁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设计。

【答案】(1)研宄题目

研宄小学儿童对思维规则的掌握。

(2)实验的目的

思维规则的掌握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一方面,本实验用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来作为评估儿童思维规则掌握的程度,以年级和性别作为自变量,研宄它们对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影响。

(3)实验方法

①被试:共选用300名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每个年级各100名,男女比例为1:1。

②实验设计:3*2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A :年级,有3个水平,即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自变量B :性别,有2个水平,即男生和女生;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学校类型、测验的环境、学生所在班级的特点等。

③实验材料:以杠杆装置模型为器材,测定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

(4)实验过程

对这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三年的追踪研宄,每次测试由各班班主任为主试,采用统一指导语,使用实验材料,

对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进行统计、分析。

①首先随机选取三个年级的学生各100名,对他们进行第一次测验,能获得这三个年级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

②一年测试三次,用这三次的平均成绩来表示该年级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

③追踪每个学生三年的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

(5)结果统计与分析

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

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时间的增长的比较;

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比较。

(6)实验预期

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年级越高发展越好,即五年级>三年级>一年级。

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増加,而不断发展,即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第3年>第2年>第1年。

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没有差异。

(7)实验结论

年龄对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有显著影响,在6〜15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

3. 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主要是指生理因素,它包括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先天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这些特征通过遗传而获得。儿童的先天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随着儿童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上的不断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其心理日益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此外,还有家庭、邻里、亲友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方向和个别差异。在环境因素中,教育又具有特殊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2)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研究者已开始深入地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①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他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各占若干比例或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论认识到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当前环境及遗传物质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是在环境②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

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③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4. 皮亚杰是如何用生物适应的观点解释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

【答案】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同化

,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

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即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

识(本质上是用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

(2)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