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878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之教育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质量管理

【答案】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工作能否实现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平。教学质量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活动,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规格。教学质量管理,既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搞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教育现代化

【答案】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3.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 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二、简答题

4. 如何理解当代校长的角色? 你认为学者担当校长的利弊何在?

【答案】(1)当代校长的角色

①校长的角色与教育产品的属性有直接关系。教育产品的公共性程度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

理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从而导致校长角色的变化。

②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逐渐被认可,市场元素介入,使得加强学校自主管理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校长就成为具有一定管理自主权的学校管理者的代表。

(2)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

通过分析学者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和校长要承担的相应职责,对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具体分析如下:

①学者担当校长有利的一面

学者具备的许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是有助于担任校长一职的,诸如:

a. 学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校长要对广大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校长还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者所具备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恰好可以满足校长的这一职责要求。

b. 学者掌握着精深的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校长要熟悉和了解教育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而学者所具备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完成校长这一职责。

②学者担当校长不利的一面

由于学者研究和工作的需要形成的一些特点,可能会不利于从事校长的工作,诸如:

a. 学者对于教育实际了解不多,将会影响校长的科学决策。校长的经常性工作就是“拿主意”,除了对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外,还需要对日常工作中的特殊事情及时决断。而学者往往缺乏对教育或学校实际的了解,从而可能会不利于科学决策的给出。

b. 学者通常缺乏组织管理的能力,将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校长须具备组织管理教职员工,以及协调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能力。但学者往往缺乏实际管理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因此,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有效运作。

以上关于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的分析,是介于普遍情况进行的,实际中往往有例外出现。总之,要倡导培养学者型校长,真正既懂教育,又善管理,成功地担当起校长的全部职责和义务。

5. 校长的职责是什么?

【答案】校长的角色与教育产品的属性有直接关系。教育产品的公共性程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在不同时代背景、政府不同管理理念以及不同教育阶段,其公共性程度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导致政府与学校在行使学校管理职能关系及校长角色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呈现为一种垄断性公共物品的特质,学校所需资源由政府统一配置。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其角色就更多地表现在“政府命令的执行者”方面,其价值取向是“守成”,行为模式集中于“服从”和“执行”。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逐渐被认可,市场元素介入,多种办学力量兴起,这些条件使得在加强政府宏观统筹的前提下,加强学校自主管理的权力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教育领域内部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三个主体

之间的关系。在此,校长就成为具有一定管理自主权的学校管理者的代表,从某种程度而言成为了“创业者”。

校长的职责包括:

(1)规划学校发展;

(2)科学选用和培养干部;

(3)科学决策,统筹全局;

(4)建设组织机构和制定规章制度;

(5)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公共关系;

(6)拓展资源渠道;

(7)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

6. 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 目前尚需从哪些方面去完善?

【答案】筹措教育经费的目的是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其内容主要是解决教育经费的来源或者说教育经费由谁负担。

(1)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己基本上建立起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发展校办产业,接受社会捐款,收取学费、杂费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实施中,这种体制也为实现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的目标,改善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上做出丁贡献。

(2)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中尚需完善的问题

①如何在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不削弱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宏观调节能力;

②缩小各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差距;

③教育费附加征收的规范化;

④确定学费、杂费的合理标准,使其不违反群众的意愿和超出群众的负担水平。

7. 为什么现代教育行政管理要求法制化?

【答案】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教育法制化在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教育法建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借助教育法这个工具来建立、维护和发展统治阶级在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并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顺利地实现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教育法的建立,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依照法律规定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义务、利益,从而使它们各自的职能获得正常的发挥,使彼此间的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进而使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得以有效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