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817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为业务流程再造? 简述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过程。

【答案】(1)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 BPR ),又称业务流程重组、企业经营过程再造,最早是由美国的哈默(MichaelHammer )和钱皮((JameChampy )提出的。

业务流程再造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 ),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organization ),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这种做法既适用于单独一个流程,也适用于整个组织。

(2)整个BPR 实施体系由观念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试点与切换以及实现战略等五个关键阶段组成,其中以流程再造为主导,而每个层次内部又有各自相应的步骤过程,各层次也交织着彼此作用的关联关系。并且流程再造与ERP 实施在实际运行中是交织在一起的。

①观念再造

该层次要解决有关BPR 的观念问题,即要在整个企业内部树立实施BPR 的正确观念,使企业的员工理解

BPR 对于企业管理、应用ERP 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几步:组建BPR 小组; 制定计划和开展必要的培训和宣传; 找出核心流程; 设置合理目标; 建立项目实施团队。

②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是指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调研分析、诊断、再设计,然后重新构建新的流程的过程。需要进行以下活动:培训团队; 找出流程的结果和联系; 分析并量化度量现有流程:再造活动效益判断和标杆瞄准最佳实践; 业务流程的再设计; 新设计的业务流程的审评和实施。

③组织再造

在新流程实施之前,对组织基础结构进行评审和必要的变革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基础结构包括人力资源和技术。组织再造主要包括:审评组织的人力资源; 审评技术结构与技术能力; 设计新的组织形式; 建立新的技术基础结构和技术应用。

④试点和切换

对于新流程、人力资源结构和能力、技术结构和能力充分思考并完成工作后,就到了转入实施改进阶段。主要包括:选定试点流程和组建试点流程团队; 约定参加试点流程的顾客和供应商; 启动试点,对试点监督并提供支持; 审评试点和来自其他流程团队的反馈; 安排切换次序,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分段实施。

⑤实现远景目标

这一阶段包括评价流程再造的成效; 获取改进业绩的效益及其信息; 发展流程再造所得能力的新用途; 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2. 网络计划技术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网络计划技术于19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这种方法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

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T 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3.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丁具。他们凭借创新,将变化看作是开创另一个企业或服务的机遇。……企业家必须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来源,寻找预示成功创新机会的变化和征兆。他们还应该了解成功创新的原理,井加以应用。”请你评价上述观点。

【答案】创造过程得出的结果需要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或工作方法就是创新。<1>创新的重要意义 ①创新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也就无法完成肩负的任务。创新已经成为管理者成功的关键因素。

②创新是为适应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而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系统内部某个或某些要素在特定时期的变化必然要求或引起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从而对系统原有的目标、活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系统若小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③创新的作用在于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而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 系统要向社会提供这种贡献,则必须首先以一定的方式从社会中取得某些资源并加以组合。系统向社会的索取(投入资源)越是小于它向社会提供的贡献(有效产出),系统能够向社会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越是吻合,则系统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其寿命周期也越有可能延长。孕育期、初生期的系统限于自身的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提供社会所需贡献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随着系统的成长和成熟,它与社会的互相认识不断加深,所能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便倾向和谐; 而一旦系统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其产品或服务不再被社会需要,或内部的资源转换功能退化,系统向社会的索取超过对社会

的贡献,则系统会逐步地被社会所抛弃,趋向消亡。

由此可以看出,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奉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十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要提高系统的生命力,扩展系统的生命周期,就必须使系统提高内部的这些能力,并通过系统本身的工作增强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难以被社会允许继续存在。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综上所述,创新是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活动,对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创新的来源

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企业刻意寻求的,也可能是企业无意中发现,但发现后立即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这些不同因素归纳成一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

①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经营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出乎预料的结果:企业苦苦追求基础业务的发展,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结果却是这种业务令人遗憾地不断萎缩; 与之相反,企业对于另一些业务虽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却悄无声息地迅速发展。不论是意外的成功,还是意外的失败,都有可能是向企业昭示着某种机会,企业必须对之加以仔细的分析和论证。

②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当企业对外部经营环境或内部经营条件的假设与现实相冲突,或当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不相一致时,便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已经发生了的某种变化的结果,亦可能是某种将要发生的变化的征兆。同意外事件一样,不论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将要发生的变化,都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一种机会。因此,企业必须仔细观察不协调的存在,分析出现不协调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组织技术创新。

③过程改进的需要。意外事件与不协调是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过程改进的需要则与企业内部的工作(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有关。由这种需要引发的创新是对现已存在的过程(特别是工艺过程)进行改善,去除原有的某个薄弱环节,代之以利用新知识、新技术重新设计的新下艺、新方法,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由于这种创新通常是存在已久,所以一旦采用,人们常会有一种理该如此或早该如此的感觉。因而可能迅速被组织所接受,并很快成为一种通行的标准。

④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是在一定的行业结构和市场结构条件下经营的,行业结构主要指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竞争力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业集中或分散度,市场结构主要与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有关。这些结构既是行业内或市场内各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制约着这些企业的活动。行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一旦出现了变化,企业必须迅速对之作出反应,在生产、营销以及管理等诸方面组织创新和调整。否则就有可能影响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甚至带来经营上的灾难,引发企业的生存危机。如果企业及时应变,那么这种结构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将是众多的创新机会。所以,企业一旦意识到产业或市场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就应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