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民航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814管理综合二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目标

【答案】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期间想达到的最终成果。一个完整的目标,首先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其次,目标应当是可以度量的,通常可以用一个或者是一组数量指标来表示。

日标的特点:①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层级体系; ②组织的日标要构成一个有机的网络; ③目标是多样的。

目标一旦明确,管理人员就必须完成两项工作:①通过计划工作将目标分解; ②协调统一,使企业组织的各种愿望尽可能地与所明确的目标统一起来。

目标的性质:①目标的层次性; ②目标网络; ③目标的多样性; ④目标的可考核性; ⑤目标的可接受性; ⑥日标的挑战性:⑦目标的信息反馈性。

2. 组织的扁平结构

【答案】组织的扁平结构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使团体组织紧凑而富有弹性的一种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1)扁平结构的优点主要有:①由于管理层次较少,同锥型结构比较起来,它的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 ②便于高层领导了解基层情况; ③管理费用少; ④主管人员与下属能够结成较大的集体,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⑤主管人员领导较多的下属,工作负担重,因而更乐于让下级享有更充分的职权,各自独当一面,这不仅能激发下级的干劲,因而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提高管理能力,从而为培养干部创造良好条件。

(2)扁平结构的缺点主要有:①领导人员的管理幅度大,负荷重,精力分散,难以对下级进行深入具体的领导; ②对领导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而且管理幅度越大,要求就越严格、越全面。当缺乏这样的干部时,只得配备副职从旁协作; ③主管人员与下属结成较大的集体,固然有利于承当复杂工作,但同时,随着集体规模的扩大,协调和取得一致意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组织的扁平化是当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

3. 战略性计划

【答案】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任务不在于看清企业目前是什么样子,而在于看清企业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战略性计划的内容包括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

略选择、制定一系列战术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战略性计划的两个显著的特点是长期性与整体性。长期性是指战略性计划涉及未来较长时期; 整体性是指战略性计划是基于组织整体而制订的,强调组织整体的协调。

4. 领导力格理论

【答案】领导方格理论是美国行为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倡导的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领导方式有多种,或者以生产为中心,或者以人为中心,或者以X 理论为依据强调监督,或者以Y 理论为依据强调信任与激励。该理论设计了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从而生成了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二、简答题

5.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条件如何影响管理幅度?

【答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条件对管理幅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1)助手的配备情况。如果有关下属的所有问题,不分轻重缓急,都要主管去亲自处理,那么,必然要花费他大量的时间,他能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也会受到进一步的限制。

(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利用先进的技术去搜集、处理、传输信息,不仅可帮助主管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地提出忠告和建议,而且可使下属了解更多的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从而更能自主、自如地处理分内的事务。这显然有利于扩大主管的管理幅度。

(3)工作地点的相近性。不同下属的下作岗位在地理上的分散,会增加下属与主管以及下属之间的沟通困难:从而会影响主管直属部下的数量。

6. 作为管理的木质内容,维持和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答案】(1)维持和创新对系统的存在非常重要,具体表现在:

①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管理的维持职能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则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②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③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难以被社会允许继续存在。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

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2)维持和创新的关系

维持与创新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创新则为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了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3)从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组织形式由“手工作坊式”“家族式”“工厂式”“现代企业”等。在单个阶段的组织形式中,企业为了在社会中生产和发展,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者按照规章制度来组织生产经营,此时管理更多地体现维持职能。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原有的组织形式己不能保障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这种情形下,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等进行相应的调整,此时管理体现的是创新职能。

7. 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何贡献?

【答案】(1)技术创新的内容

①要素创新。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a. 材料既是产品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种类型中,材料创新可能是影响最为重要、意义最为深远的。材料创新或迟或早会引致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

b. 手段创新主要指生产的物质手段的改造和更新。任何产品的制造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条件才能完成。生产手段的技术状况是企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标志。生产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比如用单板机改装成自动控制的机床,用计算机把老式的织布机改装成计算机控制的织布机等。另一方面,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比如用电视卫星传播系统取代原有的电视地面传播系统等。 ②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这种改造和开发是指对产品的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特征等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或独创。它既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也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还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③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a. 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生产工艺是企业制造产品的总体流程和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工艺配方等; 操作方法是劳动者利用生产设备在具体生产环节对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