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附理论

【答案】依附理论认为,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2.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3.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4.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戏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因而,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戏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力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戏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景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前台行为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5. 社会规划

【答案】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

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6. 内群体

【答案】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 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二、简答题

7. 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

(1)在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也进行着调整早在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的区位研究中就发现了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而居住在郊区的现象,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称为郊区化。

(2)促使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原因

①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使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浊,不适于人居住;

②城市的中心区社会治安情况差,居民有不安全感;

③城市中心区的地价高昂;

④城市郊区具有地价便宜、环境适宜之优点。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情况下,一些中产阶级从市中心迁往郊区,而城市的中心成为下层阶级和外国移民居住的地方。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临近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这也以中产阶级为最;

②一些企业在临近城市、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的农村开办工厂,因此,逆城市化是对大城市过度发展的反应。

(4)后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形成于消费的全球化浪潮中,它的特点是:

①小规模的有民族风格的餐馆被一些全球连锁的饭店所取代;

②城市社区中不存在单一文化的同质生活方式;

③公共空间被私有化,如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后现代城市除了传统城市社区的功能分区外,它由三个相互重叠的成分组成:边缘城市、二元城市和幻想城

8. 社会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小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这此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

①规范系统;

②策略系统;

③知识系统;

④组织系统;

⑤设备系统。

(1)规范系统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①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②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比较而言,权利安排与社会成员行动前的决策或策划有关,而行动准则与社会成员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对行动的过程和对行动的说明有关。

(2)策略系统制度规范本身并不能够决定社会成员的行动,不论是权利安排,还是行动准则,实际的行动进程都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策略。社会行动就并不是一个固守规则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觉来展开,这也就是一个随机运用策略的过程。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是社会成员在权利安排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行动的过程。

(3)知识系统实际上,制度在运行时必须依赖由各种可以言传的知识与“默会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系统。一个社会成员对行动准则及与其他行动者的权利划分、对各种制度运行的微观策略、对社会信任关系、对行动策略和行动准则之间的协调等方面的了解,有些属于可以言传的知识,有些则是默会的知识,但它们都是制度行动者去实现其行动目标所不可缺少的知识。

(4)组织系统组织系统是社会制度的主体。它主要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三部分。无沦是社会制度所要起的规范作用还是社会制度所支持的自由行动,都要通过组织系统去落实。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机会,而组织的创立是为了捕捉这些机会; 而且,正是由于组织的演进,才会导致制度的变迁。

(5)设施系统设施系统是社会制度运行的保障。它可以分为两类:

①符号性的设施,如,一个国家的国旗、国徽,卫生系统通用的红十字标记等;

②实物性的设施,如,经济制度的货币,教育制度的学校、教科书等。以上这五类要素是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行。

9. 简述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答案】(1)家庭的功能

①家庭功能,即“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因国家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异。

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