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介词语义网络的原型视角:汉语框式介词“在……上”的认知研究

关键词:介词语义网络;原型效应;意象图式;框式介词;认知研究

  摘要

本文是一项关于汉语介词语义网络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介词各自形成自身的空间语义网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rugman(1981,1988), Lakoff(1987),Dewell(1994)提出了介词over 基于意象图式的原型语义网络结构。Tyler 和Evans (2001,2003)在总结认知语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介词多义现象的模式。本文通过对汉语中包含框式介词“在……上”的表达式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分析,对框式介词“在……上”的多义网络展开探讨,以从跨文化和跨语言角度验证Tyler 和Evans的介词语义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的语料有以下三种来源:权威词典;有关介词和方位词研究的权威性著作;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本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质上运用Tyler 和Evans的介词语义网络模式对汉语中包含框式介词“在……上”的表达式进行详细而又系统的阐释,分析结果表明“在……上”的基本语义模型是射体(TR)和地标(LM)互相接触的意象图式,基于此模式衍生出Touching, Not out of 和Untouched 三个义群;各个意义之间通过意象图式、隐喻以及转喻等认知机制系统地联接起来,因此框式介词“在……上”的语义网络呈现原型效应。另一部分是从量上对框式介词“在……上”的三个义群在日常生活表达式中的应用频率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Touching, Not out of 和Untouched 三个义群中,人们最经常运用的是Touching (51.2%)这个义群,同其在语义模式中的基本语义模型角色相对应;这三个义群在句中表达空间或抽象概念时倾向于出现在动词前;不同义群中的空间意义在由空间域到抽象域转化过程中,隐喻(67.8%)比转喻起的作用更明显些。以上两个研究的结果表明,介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采取了不同的表达空间关系的语言形式,但其意义并非任意罗列,而是构成从原型到边缘意义这样发散出去的放射性网络结构;Tyler 和Evans的介词语义网络模式能较好的解释汉语框式介词“在……上”的多义网络。本文最后指出,应用框式介词“在……上”的语义网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