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论文是一项关于体验性假说的实证性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体验性假说”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宽泛的说,“体验性假说”就是“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及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 (Rohrer 2003: 110)。通过文献综述,在对体验性的内涵及何为体验性假说有一个总体认识后,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地名以及古地图进行量和质两方面的探索分析,力求验证该假说,并期望该研究的结果能给当前仍旧存在争议的体验性假说的最新标书带来有益启示。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作为语料库。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从量上对中国地名中的空间词语进行了一项统计考察。结果发现,共有32类空间词语参与了中国古地名的构建。通过统计,汉语空间词在整个所选语料库中相对占有很大的比例(约19.4%),证明了空间域在影响人类隐喻性思维以及体验性假说中的重要性。另一部分是从质上对于中国古地图的认知分析。目的有二:1)从图画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地图中蕴涵的概念隐喻;2)探询概念隐喻“价值是空间”以及“重要是中心”是如何构建和阐释于地图中的。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名及古地图确实蕴涵概念隐喻及其连贯的体系,人们用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对空间的体验去认识、构建和理解地名,并根据对自身这些特点的体验来评判地名。这些评判也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密切相关,即对空间的理解也投射到人对所处空间环境、对世界事物的看法以及人参与改造世界的结果之上。研究结果还表明,对空间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天圆地方”、“(中国为)天朝上国”等的认知特点:即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给予处于中心部分的地区较高的评价,认为是高贵和重要的象征:如所谓的“中原”、“中国”、“中土”等;而对于处于边远部分的地区地名则有贬低之倾向:如“北狄”、“南蛮”等。研究结果发现:地名及地图中的隐喻表达跟我们的身体空间经验有关,是建立在我们自身对外界的感知上;人们对于地名及地图的主观评价词汇化,隐喻化;中国地名及古地图中的空间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体验性假说”。本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对中国地名及古地图的空间隐喻进行研究,采用汉语语料证实“体验性假说”,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项来自中国文化的实证研究,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对认知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做出了贡献。关键词:体验性假说;概念隐喻;地名;地图;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