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普通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达尔文主义。

【答案】达尔文主义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 人为因素。

【答案】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4. 细胞周期。

【答案】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后者包括DNA 合成期(S 期)以及S 期前后的2个间隙(期)。

5. 植物生物量。

【答案】植物生物量是指净第一性生产量日积月累,到任一观测时刻为止,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数量。

6. 酶。

【答案】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化学本质多是蛋白质。有的酶蛋白只有一条肽链;有的酶蛋白有多个亚基组成,称多亚基的酶。有些酶在催化反应时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因子,有些则需要。作为酶活性辅因子的有机小分子称为辅酶。

7. 同配生殖。

【答案】同配生殖是指形状、结构相似,大小和行为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过程。

8. 传粉。

【答案】传粉是指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经媒介的作用而传送到柱头上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简述AIDS 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答案】(1)爱滋病的传播途径

爱滋病(AIDS ),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其传播途径有3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2)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的性传播:洁身自爱,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性行为时正确使用避孕套;及时治疗性病;不卖淫、嫖娼。

预防艾滋病的血液传播: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任何需要侵入性的刺破皮肤的过程,都有一定的艾滋病病毒传播危险。

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感染了HIV 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应避免怀孕,如怀孕应人工流产。孕产妇在分娩前、后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艾滋病通过母婴传播的几率。采用人工喂养,也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性。

10.简述和植物在光合作用上的差异。 【答案】

和植物光反应的过程基本上相同,反应的实质相同,都是把

同化为有机物,它们都要进行卡尔文循环。 所引起的传染病。

11.简述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答案】酶的活性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每种酶都有一些最适合于其活性的条件。 (1)温度对酶的活性影响很大,只有在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才最高。因为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温度高则反应物分子与酶分子的活性部位接触多。但温度太高导致酶分子变性,其三维形状发生变化,活性被破坏。

(2

)一般酶的最适为6-8, 接近于中性。在此范围之外,酶的活性较低,整个细胞的

正常功能也被破坏。如酸雨会使整个湖泊的pH 变低,影响整个水体中的生物。

(3)盐浓度:盐浓度太高会干扰酶分子中的某些化学键,从而破坏其蛋白质结构,使其活性降低。只有极少数种类的酶能耐受极高的盐浓度。

(4)辅因子:许多种酶的正常活动还需要非蛋白质成分(辅因子)的参与。辅因子可能是无机物,例如,锌、钾、镁离子,也可能是有机物。有机的辅因子则称为辅酶

来自维生素或者就是维生素。

(5

)酶的抑制剂抑制剂的作用是停止酶的作用或使之减慢。抑制剂有两种类型: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是与酶的正常底物相似的化学物质,它与底物分子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占据了酶的活性部位,使底物分子不能发生反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并不占据活性部位,它与酶分子结合的部位不是活性部位。但它的结合却使酶分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使活性部位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

12.简要说明被子植物成熟胚囊(以蓼型胚囊为例)的结构,并列简表说明成熟胚囊的发育过程。

2个助细胞、2个极核【答案】成熟蓼型胚囊的基本结构包括了1个卵细胞、(1个中央细胞)、

3个反足细胞。

许多辅酶

13.简述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答案】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用电镜观察,可看到叶绿体的外表有双层膜包被,内部有由单层膜围成的圆盘状的类囊体,类囊体平行地相叠,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称为基粒。在基粒之间,有基粒间膜(基质片层)相联系。除了这些以外的其余部分是没有一定结构的基质。叶绿体的超微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14.何谓“内共生学说”?其依据何在?

【答案】内共生学说是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的学说。

(1)内共生学说的主要内容

1970年,马古利斯等人提出真核细胞来自原核细胞的“内共生学说”。

这个学说可以用来描述线粒体的起源:一种需氧的原核生物被某种厌氧原核生物吞入胞内,可能被消化,也可能与吞入者共同生活。共同生活的结果是吞食者与被吞食者之间发生了共生的关系,逐渐融合为一体,被吞食的原核生物演化为线粒体。即线粒体来自被吞入的需氧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