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4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传播

【答案】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 学习策略

【答案】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即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程序和技巧。主要类型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 虚拟教室

【答案】虚拟课堂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通过远程音视频授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培训的学习效果,更是满足了用户大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网络培训体系。其系统基础主要由课件制作工具、实时互动课堂、课件点播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网关构成。在这方面,展视互动虚拟直播课堂技术走在行业前沿,能够轻松实现超万人实时在线培训、学习互动与交流。

4.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 学习环境

【答案】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6. 网络教育

【答案】网络教育又称为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

7. 概念图

【答案】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 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Ausubel 的先行组织者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8. 形成性评价

【答案】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9. 校园网

【答案】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校园网是一个宽带、具有交互功能和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所以应具有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功能。校园网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多媒体演示教室、教师备课系统、电子阅览室以及教学、考试资料库等,能够在网络上运行。如果一所学校包括多个专业学科(或多个系),也可以形成多个局域网络,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起来。

10.支架式教学

【答案】支架式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于架。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信息素养,它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是指按照课题和目的应用适当的信息手段的能力,主要包括积极独立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和创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对方的具体情况发送和传递的能力。

(2)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包括对信息手段特性的理解,对为了评价和改善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评性地处理信息,在接收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训练的,而是应该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的。

(3)参与信息社会态度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是指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共事的精神。

12.简述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答案】信息化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1)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首先体现在终身学习目标的确定。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可以使用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识的平均寿命己经缩短到13年。因此,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习者学习之后能够做什么,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即学习效果导向问题。效果导向是指把改善学习效果放在首要地位,内容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效果导向才有可能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吸收新鲜的教学内容,执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3)信息化教育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辅导员,教师的作用是及时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帮助。学生所需要的帮助不只是简单的传递和获得信息,而是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得学生与教师能够同时获得多种最新的教学信息。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要研究如何传输自己掌握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持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分析和研究学习者可能发生的种种学习困难,思考和设计出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的系统科学方法。

(4)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考试,信息化教育更多的强调思考、理解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知识。

(5)教育的整体结构将越来越不强调层次,而会越来越强调交叉和网络。比如学校和社区的结合、不同背景学校的结合、乡村和城市的结合、社区与社区的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