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812音乐学基础(中、西音乐史)之西方音乐史简编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乐队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形式,由乐队演奏的协奏曲,没有独奏部分或任何附属的部分,托雷利1692年写作的6首乐队协奏曲开此体裁先河,1720年后逐渐与早期交响曲的发展合流。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3和第6首是出色的乐队协奏曲。
2. 弥撒曲
【答案】天主教感恩祭仪式过程中演唱的歌曲,有形式完备的“大弥撒”、规模较小的“小弥撒”和哀悼死者的“安魂弥撒”等类型。4世纪时己运用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仪式,用拉丁文演唱单声部的素歌。8世纪时弥撒音乐开始有“常规”和“专用”之分,11~13世纪的教会音乐家以
13世纪以后则转向,“专用弥撒”旋律为基础谱写复调弥撒曲,“常规弥撒”自1364年马肖的《圣
母弥撒曲》开始,弥撒曲的形式固定为由五项常规弥撒构成的套曲。
15~18世纪是复调常规弥撒曲发展的高峰时期,囊括了最前沿的作曲技法,有“定旋律弥撒”、“释义弥撒”、“模拟弥撒”等类型,每一位教会音乐家都以此为核心体裁进行创作,涌现大量弥撒曲作品,拥有104部弥撒曲的帕莱斯特里纳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多产的弥撒曲作曲家,巴赫的《b 小调弥撒》则是典型的18世纪“清唱剧弥撒”的巨作。19~20世纪创作弥撒曲的代表作曲家有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布鲁克纳、斯特拉文斯基和布里顿等。
3. 拉索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代表,文艺复兴音乐的集大成者。创作极为多产,留存超过2000部音乐作品,包括弥撒曲、经文歌、牧歌、尚松、利德、圣母颂歌、诗篇
,包含了经文歌、牧歌和歌、赞美诗等。他的弥撒曲多为大段借用宗教或世俗旋律的“模拟弥撒”
尚松的音乐特征; 经文歌显示了他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西比尔的预言》甚至使用了半音化风格; 他的牧歌、尚松和利德选材广泛、风格迥异,极富表现力。音乐技法上,拉索将复调织体与主调手法相结合,其和声思维远远走在时代前列。
4. 音乐会序曲
【答案】始于19世纪的一种管弦音乐形式,类似歌剧或戏剧的序曲,但专供音乐会演出。贝多芬的一系列戏剧配乐的序曲体现了戏剧性和交响性,对于音乐会序曲的创立有重要影响。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音乐会序曲,19世纪典型的音乐会序曲还有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斯群岛》、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5. 独奏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晚期出现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类型,由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小提琴是当时最常见的独奏乐器。1698年托雷利写作了最早的独奏协奏曲,并开创快—慢—快三乐章的协奏曲套曲形式。巴洛克时期最多产的独奏协奏曲作曲家是意大利小提琴家维瓦尔第。
6. 埃尔加
【答案】英国作曲家。早年以写作合唱曲著名,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和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树立了他作为一流作曲家的声誉。音乐风格极为个性化,以色彩化配器见长,情感表达丰沛热烈,形成独特的“埃尔加风格”。
7. F. 库泊兰
,生前在凡尔赛宫任【答案】17~19世纪法国键盘乐音乐世家中最著名者,世称“大库泊兰”
皇家答:管风琴师,创作了键盘乐曲、器乐重奏及教堂声乐。他的200多首羽管键琴曲组合成27
,他还写作了最早的套组曲,技巧娴熟、精致动人,部分有引人人胜的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
论述演奏法的理论书《羽管键琴演奏艺术》。
8. 大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最主要的协奏曲形式,由小组乐器和大组乐器对比竞奏,小组由两件独
,奏乐器和两件通奏乐器构成,称为“主奏部”大组包含当时所有的弦乐器和部分管乐器,称为“合
奏部”。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作有12首大协奏曲。
二、简答题
9. 反宗教改革对音乐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反宗教改革对天主教音乐的影响有:
(1)迫于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呼声和新教产生的压力,天主教自身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运动”。针对新教的改革,罗马天主教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从1545~1563年陆续开了十八年之久的宗教会议,俗称“特兰托会议”。
(2)针对各国改革的浪潮,特兰托会议在谈及音乐时,提出了两个针对性方案:一是世俗因素的渗入败坏了教义的纯洁性,宗教音乐要排除不虔诚的宗教内容; 二是复杂的复调音乐使歌词含棍不清,因此会议反对圣咏复调中无节制的花唱,提倡单声的格里高利圣咏; 这个决议促成了罗马乐派的形成,以帕勒斯特里那为代表的音乐家们用严肃清晰的复调圣咏作品,平息了教会的复调圣咏之争,也使复调圣咏在教仪中得以继续存在和稳步发
10.何谓“四音音列”和“完整音列体系”,它们是由谁提出的?
【答案】“四音爵列”是由公元前4世纪希腊著名音乐理论家阿里斯多塞诺斯(Aristoxenos ,约前354~前300)提出的。他所著的《和谐的要素》一书是占希腊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其核心的内容是四音音列,有关旋律、音阶、调式等理论都建立在这个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四音音列是指由两个音构成四度框架,另两个音在这个框架内作不固定的灵活变动,从而形成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四音音列,它们分别是: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和微分音音列。
若干个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提出了两套完整体系:大完整音列体系(great perfect system)和小完整音列体系(lesser perfect system)。
11.古希腊的“四音音列”音阶形式是怎样的?
【答案】古希腊人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总结出四音音列音阶体系和它们的变体形式,以当时古希腊几个重要部落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分别是:多里哑(Dorian )、弗里几亚(Phrygian )、
,在变体形式中以前缀“hypo ”表示“副”或者“下”的含义,以前缀“mixo ”利底亚(lydian )
表示“混合”的含义。
(1)古希腊四音音列调式:
多里亚(Dorian ):mi re do si
弗里几亚(Phrygian :re do si la
利底亚(lydian ):do si la sol
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 ):si la sol fa
(2)结合两个相同性质(相同音程结构)的四音音列,便组成了一个八度音阶(除混合利底亚外):
多里亚(Dorian ):mi re do si-la sol fa mi
弗里几亚(Phrygian :re do si la-sol fa mi re
利底亚(Lydian ):do si la sol-fa mi re do
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 ):si la sol fa-mi re do si
(3)把上述音阶移位,便产生了四种变体:
下多里亚(Hypodorian ):la sol fa mi-re do si la
下弗里几亚(Hypolydian ):sol fa mi re-do si la sol
下利底亚(Hypolydian ):fa mi re do-si la sol fa
下混合利底哑(Hypo-Mixo.Lydian ):mi re do si-la sol fa mi
这里要说明两点:一是古希腊的四音音列的音阶形式,不同于我们现在的音阶含义,它开始只是作为一种符号来表示乐器的弦,或是演奏者按音的音位,后来在发展中才逐渐形成音阶形式和调式理论。二是“下混合利底亚”与“多里亚”结构完全相同。
12.简述组曲。
【答案】(1)含义:
组曲(dance suite)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2)古组曲:
,,是18世纪中叶前流行的组曲,通常由德国的阿勒曼德(Allemande )法国的库朗特(Courant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