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赖型人格障碍
【答案】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信、依附于他人,遇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且其性关系多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可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也可继发酒精和药物依赖方面问题。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3%〜6.7%。依赖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17%, 46%, 18%。
2. 自恋型人格障碍
【答案】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有妄自尊大,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自我中心,这不仅另他人无法忍受,也给病人自己带来适应不良的痛苦。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0.4%。
3. 领悟疗法
【答案】钟友彬在中国应用心理分析的实践之中发展出来了认识领悟疗法。认识领悟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是一种通过解释使病人得到领悟,从而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的心理疗法。它一方面保留继承了心理分析疗法的一些治疗原理,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济状况而建立。
4. 森田疗法
【答案】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及其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他将神经质症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
①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的出现是以疑病素质为基础的。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按森田正马的理论,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种人类本性生存欲的表现。正常的生存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过强的生存欲伴随着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为了排除这种“病态的”现象,个体对外界的关注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
②适应不安
森田正马的学生高良武久提出了“适应不安”。适应不安是指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人和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高良武久认为,适应不安所伴随的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让人不快,但是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机制。如果人
们试图否认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必然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2).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精神交互作用解释了神经质症状发展的过程。
(3). 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神经质症的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森田疗法认为产生精神冲突、苦恼的根源在于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产生某种变化。对于恐怖、不安、苦恼等令人厌恶的情绪,神经质症患者总想用“理应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试图避免和消除这些情感,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造成神经质症状。
二、简答题
5. 简述物质使用障碍的含义。
【答案】物质使用障碍指的是与使用或者滥用包括酒精、可卡因、海洛因等能够改变人们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的物质相关的问题。物质使用障碍有两个类型:物质依赖和物质滥用。物质依赖标准主要指耐受性、戒断症状和冲动性使用行为;物质滥用标准主要指物质使用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非适应性行为。
与物质依赖和滥用相联系的两个概念是物质戒断和物质中毒。物质戒断指的是当物质依赖个体在突然停止使用物质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症状,典型的比如海洛因戒断症状。物质中毒指的是摄食物质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影响人的认知、躯体动作等。
6. 简述对立违抗障碍。
【答案】对立违抗障碍的主要特点是对权威人士的抵触性的、反抗性的、有敌意的行为,至少持续6个月,但没有显著的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和发展阶段不相符,即不是常见的反抗性行为。
对立违抗障碍通常在8岁变得明显,而完全发展的品行障碍一般比对立违抗障碍晚2〜3年。所有的品行障碍儿童和青少年在之前都有对立违抗障碍,但是,不是所有有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都会发展为品行障碍。
导致对立违抗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家庭冲突、低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父母的反社会行为。 对立违抗障碍的患病率约2%,男童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
7. 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答案】DSM-Ⅳ对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1)持续至少1周(或更短时期,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程度)的一个异常的、而且持续的表现出心境高涨,夸大或激惹。
(2)在此心境障碍时期内,持续表现出下列症状中的3项以上,并有较显著的程度:
①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
②睡眠需要减少;
③比平时更健谈,或感到一直要讲话的紧迫感;
④意念飘忽,或主观上体验到思想在赛跑;
⑤随境转移,容易分心;
⑥有目的的活动増加,或精神运动性激越;
⑦过分的参与某些有乐趣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有潜在或可能会乐极生悲的造成痛苦的后果。
(3)这些症状并不符合混合发作的标准。
(4)此心境障碍已严重到会产生职业和日常社会活动的明显缺损,或严重到必须予以住院以防止伤人或自杀,或者具有精神病性表现。
(5)这些症状并非由某种药物或一般躯体性情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效应。
8.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体系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
【答案】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体系使定义心理异常成为可能,而DSM ,ICD ,CCMD 等诊断体系为定义心理或行为异常提供了有益的框架,使众说纷纭的异常标准有了相对健全的衡量体系,得到了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接受和认可。但是由于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许多病人的症状仍难以按照这些系统进行确认;
②对障碍的诊断仅仅是给某个人贴上了一个标签,而无法说明一个人本身的情况和个体的病理学状况及相关因素;
③诊断有可能使被贴上某种标签的人受到周围人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