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2.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3. 政策主体
【答案】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沦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二、简答题
4. 简要回答类别分析的规则。
【答案】政策问题的类别分析是指对政策问题情势加以界定和区分,这是一种用以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势的方法。在对政策问题情势进行分类分析时,为了保证实现逻辑上的一致性,必须遵循以下几种规则:
(1)实质相关原则。应以分析的目标和问题形势的性质为基础进行分类,即所分的大类及次
类都应尽可能地与问题形势的实质相关。
(2)类目穷尽原则。对分类系统中各要素在列举与排序中要穷尽到底,对分析有意义的项目和问题形势都要“用尽,,。
(3)类目排斥原则。类别之间是要互相排斥的,每一个问题和问题形势都只能在一类或次类中存在。
(4)单一分类原则。所列出的问题情势类别必须能涵盖所有要素,所列出的每一个问题情境类目要与其他类目在同一时空中,对问题情境的分类只能使用同一类分类标准。
(5)等级可辨原则。同层次类别(类、次类、亚次类)的界定,必须严格分开。类别有高低之分,分类要按层次次序进行。在构建问题时,应避免经常出现的忽视类别组成要素及其类别系统本质差别的错误。
5. 政策分析的基本构成因素有哪些?
【答案】政策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七个基本因素:
(1)问题
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一般地说,那些影响全社会或相当部分社会成员的问题是公共问题。
(2)目标
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所要达成的日标。因为这些目标往往被决策者以抽象的语句或笼统的方式所陈述或隐含,以至于相当模糊。如果决策者还没有一定的目标的话,那么分析者就应认真地分析研究,并在日标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上与决策者或当事人达成一致。
(3)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达到日标的选择或手段。在不同的场合,它们可以是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备选方案之间不必是明显地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或起着相同作用的。此外,备选方案不只是那些决策者从一开始就知道的选择,而且也包括那些后来才被发现的选择。
(4)效果
指明1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系列的结果,这些结果被称为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有些效果是对实现目标的积极贡献,即利益; 另一些效果则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消极结果,即成本,它们是决策者力求要避免或减少的东西。与备选方案相联系还有另一种效果,称为外在的结果,即经济学所讲的外部效应或外部性。
(5)标准
选择标准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选择标准提供了一种将目标、备选方案和效果联系起来的方法。它们有时可以为目标的取得程度作出数字上的衡量。邓恩认为,一般的决策标准有效能、效率、适当性、公平性、回应性和合适性等。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策分析常常采用成本一利
益分析(损益分析)或成本一效能分析,以这两种分析的结果作为方案比较选择的标准。针对单一的政策目标,可资运用的标准常常不止一个。
(6)模型
模型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一个关于实在的简化了的图像; 它可以用来研究一项行为的结果,而不必采取实际的行动。模式有各种表现形式,如公式、物理结构、计算机程序等,甚至不过是一个心灵的图像而已。模型不仅可以用来预测备选方案的结果,而且可以应用于问题的建构或界定,甚至可以应用于整个分析过程。
(7)政治可行性
政治可行性是指符合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限度指环境的因素,即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和不受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因素。政治可行性分为一个方面:
①政治资源限制。包括政治支持度,政治和行政技术;
②分配限制。政治是整个社会对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分配的差距有一定限度;
③制度的限制。政策分析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一定的制度限制之内进行。
政策分析必须考虑政治可行性问题,这种可行性是不能靠系统分析或定量分析方法得到的。
6. 简述预测的含义及政策未来预测的意义?
【答案】(1)预测的概念
预测是指对所研究的事件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或推测,即由过去、现在推断未来。政策分析中的预测是指-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2)预测的意义
政策未来预测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政策分析的后来阶段(方案的评价、比较与抉择)的前提,而且是政策手段更好实现指导和控制社会过程的一个条件。
邓恩认为,政策预测有如下几个重要目的:
①预测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预测政策未来与社会控制特别相关,人们力图规划和确立政策,以便在由未来所提供的各种可能中做出行动过程的最佳选择。
②预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预测必须在充分掌握过去及现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提高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这里所包含的假定是:未来是由过去和现在所决定的。
③由于关注未来,政策预测可能作为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后者的预测是以过去和现在的价值作为基础的)。尽管过去和现在的价值可以决定未来,但这只有在政策参与者的智力反思并不导致他们改变其价值(观)和行为,或仅当出乎意料之外的因素并不干预乃至改变社会变迁时,情况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