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623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昙曜五窟
【答案】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5所,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主要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统一的象征。形象特点多是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2. 雕漆
【答案】雕漆是唐代创造的漆器新产品,它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这种做法现在通称剔红。
3. 海上画派
【答案】海上画派,国画画派之一,又称“海派”,或“沪派”,一般是指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一20世纪初期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张熊、朱熊、任熊为代表。任熊、任薰兄弟及其学生任颐又并称“海上三任”。晚期“海派”则以吴昌硕为巨璧。“海派”善于把诗、书、画、印一体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4. 孙过庭《书谱》
【答案】《书谱》,又名《书谱序》,一卷,书论,唐代孙过庭著。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书谱》首述汉魏以来善书者,以确立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次论正草二体书法、章法,兼论六文、八体,概述了书法源流与支派。《书谱》对书理的阐述与书法技巧的探索产生不小的影响。其价值在于:①打破以前书论谈形不外字形、态度、形势等的狭小格局,而代之以宏观的研究方法; ②论书法作品的达情作用,多有独到之处; ③提出许多富于艺术辩证法的思; ④提出了书法技法的高度,被奉为圭臭。
5. 四宁四毋
【答案】四宁四毋是明清之际的著名书法家傅山提出的一个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书学的核心主张是重视人格、崇尚古朴、追求天然等审美追求,因此,这“四宁四毋”原则不仅是其发自内心的个性要求,更是针对当时书坛盛行的矫揉造作的帖学书风,特别是对赵、董书风的流行而提出反对和批判。他提出的“拙、丑、支离、直率”是
他从古籀、篆、隶碑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特点,而“巧媚、轻滑、安排”则是帖学书派的弊病所在。傅山欲以篆、隶碑刻的“拙、丑、支、离、直率”去矫正帖学末流的“巧、媚、轻、滑、安排”。
6. 《朝元仙仗图》
【答案】《朝元仙仗图》被元代画家赵孟)顷鉴定为北宋画家武宗元作品,是五代宋初道教人物画的代表。图中描绘了道教帝君诸神仙朝竭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有两帝君(东华、南极)、真人仙人、玉女、神将等,共八十余人,其构图统一中求变化,在处理繁复的画面时,又能协调而不杂乱,全部行列有节奏地前进。线条遒劲流利,人物神采飞扬,衣袂飘举处,有“吴带当风”之遗意; 虽不设色却有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之感。画家用流利的长线条描绘稠密重叠的衣纹,临风飘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帝君庄严,神将孔武,女仙顾盼生姿。
7. 青绿山水
【答案】青绿山水,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皱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多以线勾勒山水树石形状,以石青、石绿填色,其画法工致、赋色浓丽,画面金碧辉煌,有装饰意趣,反映出浓厚的宫廷与贵族审美气息,表现出宫廷山水古雅秀丽之美和灿烂辉煌之境。从而形成与水墨山水完全迥异的山水画风格。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经几代画家发展传承,形成一种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但要画好难度很大,现存青绿山水作品大都是古代服务于宫廷或宫廷画院的画家所作。代表画家有展子虔、李思训等。
8. 陆探微
【答案】陆探微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宫廷画家,是中国画史上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在绘画题材上,陆画以人物画为主,其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是对六朝士人的生动概括。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一笔画”法。代表作品有《萧史》、《木雁》、《风俗》、《洛神》等。
9. 四僧
【答案】四僧指清初画坛上四位僧人,即原济(石涛)、主打、朱聋(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他们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绘画中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10.蔡元培
【答案】蔡元培,字鹤卿,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美学家和美育实践家。他认为美育具有普遍性、超越性。他的“美育代宗教说”的观点要求新式教育从宗教垄断和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使美育成为新式教育方针中的独立内容。蔡元培并不赞成凭着感情去研究宗教而是主张采取客观的态度。“美育代宗教说”的中心论点是希望以
美育来陶养人们的感情,把美育当成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二、论述题
11.五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五代十国,山水画步入发展期,并逐步走向成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重峦峻岭和秀丽风光,并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北方以荆浩、关仝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已经成熟,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出现皴法,唐代青绿山水空钩无皴,山水画用笔发展到五代,效法作为一种铺助性用笔逐渐完备。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 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 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 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 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2)构图上出现全景山水。全景是对多视点看到的景物的综合,视点是动的,集高远、深远、平远于一体。宋人形容关仝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表现出北方山川俊伟荒寒的景象,令人观之“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被称为“关家山水”。
(3)构图上多以雄伟的巨峰为主,同时又展开山川地势树木的多样变化。他们描写的是在一定季节气候状况下的山河大地的面貌。他们密切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布置人物的活动(旅行、待渡、渔舟等)和人工建筑物(寺庙、关隘、栈道、山居、水亭等)以加强自然环境的特点的表现,因而组成完整的境界。
(4)描绘客观现实,画法是写实的,南北方风格迥异。比如荆浩所描绘的多为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代表作《匡庐图》,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幽居的景象。关仝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简练,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善画秋山、寒林、村局、野渡等景色。
12.略论什么是“写意画”。
【答案】写意,就是偏重于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但这种“抒情的表达”义并不是无本之源,并不是作者的随心所欲,而是在观察可观对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体准确、逼真,并非写意水墨画的主要使命,写意画贵在得意,它不但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神情,同时也强烈地包含着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艺。写意画面中的景物经常是变形的,这也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变形犹如文学上的夸张手法如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它强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