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理查德·尼克松是美国20世纪最有争议和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无论在美国外交史还是在中美关系史上,尼克松都占有显著地位。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访问中国,和中国领导人共同打开中美关系的那个“改变世界的一周”更是尽人皆知。作为跨越整个冷战时期的政治人物,以及美国最具争议的总统,尼克松成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热衷研究的对象。
尼克松执政的特点之一就是优先考虑外交事务并且把制定对外政策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尼克松的外交政策,越来越被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所称道,他大规模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使美国从进攻性、暴露性的遏制战略转移为更安全的新遏制战略,并极力推行具有现代内涵的均势外交,采取“均势外交战略”,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开辟了战后美国外交史上的新时代,他的外交政策也因此成为战后美国对外关系的分水岭。因此,认真而系统地研究尼克松的外交思想以及在此指导下的外交政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有助于了解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清当代美国现实外交决策及其行为的动机和根源,为发展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外交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结构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尼克松外交思想形成的世界背景及尼克松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战以后国际力量的分化演变和重新组合改变了四五十年代美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独霸天下的局面。苏联借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一面迅速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一面向第三世界其它国家渗透自己的势力,对美国的全球地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力量迅速加强导致美苏核均势局面的出现,而欧洲和日本等盟国的经济起飞则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对美国提出了日益严重的挑战。与四五十年代的那种绝对霸主地位相比,在尼克松上台时,美国的实力和地位都相对下降。美国和苏联在各自阵营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消失,中国、西欧、日本等多支力量的崛起使世界从两极向多极转化,国家间的对抗与合作关系日益复杂化。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尼克松决心彻底调整战后初期那种以美苏两极对抗为特点的冷战政策,实行更灵活的外交,使美国建立起一种适应世界发展新形势的外交政策,克服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和其力量不足的矛盾。由此便出现了尼克松主义和均势外交策略。
第二部分叙述了尼克松外交思想的具体实践过程,重点阐述了尼克松的对苏“缓和”政策、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与欧日盟国关系的调整以及走出越南战争的“泥潭”的经过。
尼克松成功地重新调整了与苏联、中国的关系,确立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这一行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范围,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但尼克松对欧日盟国经济发展导致的对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旧的国际秩序的挑战注意不够,因此尼克松在加强西方阵营政治结构的同时没有能发展出一个适应形势需要的经济结构,这是尼克松外交政策的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从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上探讨尼克松外交思想的社会理论基础。
尼克松的家庭背景、早年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对于他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对国际事务的兴趣,都有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尼克松外交思想的形成直接来源于实用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尼克松认为大多数政治家,即使是行动保守主义者,内心里都是实用主义者。尼克松也接受了美国的“天定命运论”,强调输出美国的政治学说、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宗教思想和价值观,体现的是美国自视高人一等。在意识形态上,尼克松接受的是反共产主义的思想,相信共产主义是集权和反民主的,而且共产主义者要把他们的理想扩张到全世界,所以,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现存秩序和安宁的最大威胁。因此,尼克松外交思想的来源具有复杂性。
文章的第四部分对尼克松的外交思想作了综合分析评价。
尼克松在其外交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对美国外交和国际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本人也以外交成绩卓著被载入史册。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是成功的,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