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校体育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训练中周期

【答案】训练中周期即一个训练阶段,通常4-6周,是指课余体育训练安排应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进行。每一个周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对运动员的要求都在前一周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2. 讲解法

【答案】讲解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要求,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精讲多练”,不能“只练不讲”。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

【答案】(1)体育课程不仅应包括系统的运动知识和规范的运动技术要求,还应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2)体育课程设计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不是僵化的。

(3)体育课程应强调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积累经验。

(4)学校体育应把体育文化转变成适应学生水平和发展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现有的体育文化。

4. 举例说明如何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答案】(1)学校体育环境是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和心理环境,如校园、校舍、各种体育场地、器材、各种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以及师生关系等。优雅的学校体育环境不仅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学生体育的兴趣、动机、爱好、态度等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不仅要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环境,还要努力构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学生置身于这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中,能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5. 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包括:

(1)要保证教学重点,先安排主要教材和定期考核的教材。

(2)根据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教材的难易程度,处理好教材的先后顺序。

(3)教材的排列方法有连续排列、间隔排列和集中与分散结合排列三种。

(4)为了保证在没个学段和每次课本都能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各种性质和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要合理搭配,使教材多样化。

(5)教材要按照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排列。

(6)每次课本新旧要适当搭配,教材的分量应根据学生的水平,教材特点和难易程度以及场地设备条件等确定。

(7)在课的准备部分,小学四年级以上大都安排队列练习、发展一般素质的练习和辅助练习;在课的结束部分则选择游戏、舞蹈和其他一些徒手放松练习。

(8)教材不要安排的过多太紧。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并稍有余地。

6. 课余体育锻炼应坚持哪些主要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贯彻?

【答案】(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指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要出自学生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贯彻自觉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加强宣传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明确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最终目的。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要尽可能考虑到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要启发学生把体育锻炼与个人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增强锻炼的自觉性。

加强指导、提高技能

学校要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

(2)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是指课余体育锻炼要坚持经常、不问断地进行,以保证锻炼效果良性积累的连续性,并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贯彻经常性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科学安排、加强计划

科学安排学生的生活作息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是能否持之以恒的关键之所在。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的短期和长远目标,坚定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

科学锻炼、提高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安排体育锻炼,要劳逸结合,坚持健康第一。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课余体育锻炼要做到因地、因人、因时制宜,以保证课余体育锻炼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方法和手段。

因人因时、适时调控

要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和身心状态,合理地选择锻炼的项目、负荷、方法和手段,并适时地做出调整。

统一要求、区别对待

要确定符合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使所有学生都参加到锻炼中来。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能够有条件针对个人特点,进行体育锻炼。

7.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答案】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有:

(1)维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少心肌工作氧耗量。运动可预防或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且能増加冠脉侧枝循环,增加冠脉直径,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和分布。运动训练能降低安静心率和动脉血压,减少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从而使心脏的做功减少,心脏的氧耗量下降。

(2)提高心肌的功能和电稳定性。运动可增加休息和运动时的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电稳定性。

(3)血管贮备力増强。运动训练可致肌肉内毛细血管数增加;运动训练后血管舒张功能增强,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EDRF ), 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另外,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从而造成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

(4)运动通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值改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溶酶活性、减轻肥胖等变化,从而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

8. 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问是什么关系?结合你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看法。

【答案】(1)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正确看待竞技运动的积极作用。

竞技运动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竞技运动是一种观念文化,它所负载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竞技运动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运动的内容手段,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改革。 a. 竞技运动不只是高水平竞技运动。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要鼓励开展普及性、趣味性强的竞技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