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气溶胶粒子

【答案】气溶胶粒子为大气悬浮圆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其半径一般为1x10~1x10cm ,多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自然源包括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抱子、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海水溅沫蒸发后残留在空中的盐粒等。人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粉尘等。

2.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4. 黄土和黄壤

【答案】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黄土以砂粒、豁土和少量方解石组成的棍合物。呈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5.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2-8

6. 自然区划

【答案】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7. 生物圈

【答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综合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8. 剥蚀作用

【答案】剥蚀作用是各种地质营力,如风化、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在作用过程中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它使隆起的地表逐渐被夷平。剥蚀作用的速度,与该地气候、地形及地址有关,一般在炎热干旱的低地剥蚀作用最慢,而在寒冷潮湿有冰川的高地剥蚀作用最快。剥蚀作用总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质不断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为止;接着剥蚀作用而出现的为沉积作用,结果是令地面物质增加。

二、分析题

9.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分解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渐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分解作用实质上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

分解作用的强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分解者种类和数量。分解者种类丰富,数量多,自然分解快;

②待分解物种性质(或资源量)。有的物质难分解,有的物质容易分解,物质性质影响着分解的快慢:③理化环境。分解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温度,理化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分解作用的快慢;

(2)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作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无法循环,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

崩溃。其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分解作用使得物质得以再循环。分解作用是物质得以循环的重要保障;

②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分解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这样能维持整个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平衡;

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分解作用能把土壤内有机物逐渐降解为无机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④净化生态环境。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10.试述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答案】红树林海岸及珊瑚礁海岸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而且在生态环境,科研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

(1)珊瑚礁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

①珊瑚礁(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的作用,岸礁部位相当于水下岸坡的上部,波浪进入岸边之前,必须通过岸礁带,波浪因此逐步消能,海岸得到保护。

②珊瑚岛是海洋中的绿洲,这里生物繁盛,不仅有茂盛的植物,而且带来繁多的鸟类,以及山鸟粪堆积而成的磷矿。

③珊瑚岛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下或水上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

④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地。

⑤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良好的储油层。

⑥珊瑚体本身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陈列品,某些种属可以入药,礁体还可烧制石灰,成为建筑材料。

⑦珊瑚礁岛屿具有重要的国防及军事意义。

(2)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①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

②红树林海岸生态环境良好,不但可调节海岸带气候,而且成为生物的聚集地。

③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生物海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①珊瑚礁岸礁被挖掘被挖掘的岸礁主要用来烧制石灰及建筑材料,岸礁破坏后,潮水加深,波浪作用增强,海岸迅速后退。

②生物入侵导致珊瑚、红树林破坏肆虐上海崇明岛的可怕入侵生物一一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互米花草目前成为整个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敌伤

③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

a. 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b.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