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边大学理学院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断裂构造

【答案】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又称断裂。当岩石受地应力作用,且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具体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它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2. 地质年代

【答案】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3.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4. 风积地貌

【答案】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从而造成沙丘形态的复杂多样。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5. 海蚀地貌

【答案】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6. 球状风化

【答案】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

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

7. 搬运作用

【答案】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8. 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二、分析题

9. 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答案】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有: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具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戮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①绿色植物吸收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形式聚积于母质表层,经微生物分解、合成和转化,丰富了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产生了肥力特性,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②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

③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④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②地形支配地表径流。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

(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

土壤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①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日前所经历的时间。 ②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

(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①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形成了人为土。

②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培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③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成土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方向。

10.简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答案】(1)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以及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