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综合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息环境
【答案】(1)信息环境的含义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日本学者藤和彦曾经为它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 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2)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②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③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2.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3.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意见领袖
【答案】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5. 受众的极化
【答案】美国学者韦伯斯特(CJamesG .Webster )认为,极化(polarization 是指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者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媒介新环境表现出的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
6. 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7. 乌合之众
【答案】乌合之众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8.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
二、简答题
9. 根据德弗勒的理论,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分属于哪几方面?
【答案】德弗勒认为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可以分属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差异
在魔弹论看来,受众之间没有什么个性差异可言。只要信息的刺激相同,受众的反应就会相同,或者说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有基本一致的反应。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容忽略,因为它使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有些人看来大为感动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无动于衷。
(2)社会类型
社会类型是个人差异的扩展。个人差异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人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社会类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3)社会关系
受众分析既要对受众个人进行单体解剖,更是将受众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从社会关系角度考察受众的突出代表,就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所从事的一系列传播研究。从此,受众的社会关系更趋明朗,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到,盘根错节的人际网络把受众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信息若想打动受众个人,首先必须作用受众群体,而影响群体显然要比影响个体困难得多。
10.谈谈你对两级传播模式的了解。
【答案】两级传播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l )由于两级传播这一信息流程分为两步,所以称为两级传播。
在这个信息的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即从大众媒介到典论领袖这一级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的传播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这一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所以,两级传播论等于把人际影响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从两级传播模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级传播论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信息的两级传播不是等量齐观,不分主次的。事实上,两级传播论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或者说在信息的流通中人际网络的影响要大于媒介渠道的作用。
(2)两级传播论问世以来,不断受到批评与修正。这类批评与修正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两级传播论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中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二道贩子的转手。也就是说,许多信息都只有一级传播,都是一步到位的。 ②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地分为主动与被动、活跃与呆板、领导与追随两类人,即所谓舆论领袖与芸芸众生,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在许多实际的传播情景中,人们事实上很难区分出谁是舆论领袖,谁不是舆论领袖。
③既然舆论领袖不是一种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角色,犹如大会主席同与会代表的关系,而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