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 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缘杂筛选,培育出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筛选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筛选,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__________。(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筛选,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_________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代。(3)小偃麦有蓝粒品种。如果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经检查,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_________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筛选,得到的F1代自筛选,请分别分析F2代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个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筛选。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过程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的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②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___________倍体植物;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筛选,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_,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 为研究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将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保持一定的pH和温度并改变其他条件,所测定的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绿藻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段为_________,发生该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该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为_________微摩尔/分。 (2)在乙处给予光照时,瞬间ATP的数量增加,发生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在丙处添加二氧化碳时,短时间内C的数量_________,此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增强。 (3)在乙处光照开始后,溶解氧浓度稍有增加,但稍后不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 (4)若在丁处给予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光强照射,则正确表示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的__________,若在丁处加入光反应抑制剂,则可以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中a~g中的__________。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人类的遗传病和优生(教学片段)"‘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的《钗头凤》词,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假设陆游与表妹婚恋成功,能像童话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生下漂亮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吗?""不能……"这是一堂语文课吗?不是。这是一堂生物课。在台上振振有词讲解的也不是教师,而是我们的学生,他们讨论的不是文学,而是近亲结婚的危害和可能引发的遗传病。讲解者引经据典,听者积极热烈的反应,气氛非常融洽和谐。这堂课的学习内容是"人类的遗传病和优生"。老师在备课中发现,本节内容知识难度不大,难就难在如何生动活泼且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正确生活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以下内容摘自某校学生的实验报告: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目标: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2.识别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材料用具:藓类、菠菜或黑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清水、健那绿染液等。方法步骤:(1)制作临时装片①在观察黑藻前10min,用40℃的水浸泡黑藻的叶。这样的叶用于制作临时装片,便于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随细胞质而流动。②在适宜的温度下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以将健那绿染液保持在37℃,尽可能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染色期间保持在生活状态。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时,要染色10~15min。在此期间要适当添加染液,以保证细胞不干燥。(2)观察①观察时,注意通过调整光圈来调节反射光线的强弱,使进入物镜的光线不要太强。②按照正确的观察顺序,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的物像,通过移动临时装片选择单层的典型细胞.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某教师关于“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1)问题情境创设:犯罪分子逃亡几年后,经过DNA鉴定可以确定犯罪分子,为什么通过DNA能确定身份?(2)出示资料,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前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问题2: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问题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其对DNA分子结构具有什么意义?(3)出示课本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读取图中的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观察并回答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的方向一致吗?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问题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构成?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问题3: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位于DNA的什么位置?问题4: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成分怎样连接?脱氧核苷酸间又是如何连接的?(4)模型建构,四人小组自备材料合作构建模型,组内、组间合作与交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引证所学概念,并引发新的问题探究。问题情境创设:问题1:发现组员出错时有什么感受?你对你们的成功(不成功)的经验有什么感想?问题2:每个小组的DNA相同吗?DNA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哪里?问题3:大家的组装方式有什么不同吗?问题4:你觉得细胞在形成新的DNA分子时会以哪种方式进行?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教师分析教材时,绘制了下面的概念图: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 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3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 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比较与3价铁离子肝脏研磨液对过氧化氢的作用。启发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肝脏研磨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其催化效率比3价铁离子高,从而引出酶的存在及特性。 学生活动:人人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由此推测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3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前后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过程: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分析教材中的曲线。提出问题:(1)HIV攻击T细胞,它主要破坏的是人体的第几道防线?(2)描述:HIV浓度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3)一年后,HIV浓度大量降低,说明第三道防线具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细胞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提出问题:(1)哪种细胞产生抗体?(2)浆细胞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的?(3)哪些细胞或物质具有识别作用?(4)抗原进入人体后,经过几个途径最终被抗体消灭?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根据上述材料,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 “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抽象,过程复杂。在讲解光反应、暗反应各自的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时,学生很难对整个过程有比较深的理解,这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习题,以下为测验题: 图中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据图回答: (1)A过程表示________,B过程表示________。 (2)a物质是________,b物质是________。 (3)B过程的进行需要A过程为其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________数量可提高g的产量。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下列教学案例是某高中生物教师的授课过程。过程一: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影像资料。(内容简介: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1年以后,科学家们不得不提前搬出实验室……)过程二:提问:看完影像资料,你会联想到它与哪些生物学知识有关?哪些问题有探讨的价值?把你认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如①“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1号呢?②讨论“生物圈2号”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过程三:学生分组讨论过程四:教师进一步设疑: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一系列原因是什么?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宇航局计划人类2030年移居月球有可能实现吗?……过程五:教师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