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生物题库>高级中学生物(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教师分析教材时,绘制了下面的概念图:

材料:下列教学案例是某高中生物教师的授课过程。过程一: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影像资料。(内容简介: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1年以后,科学家们不得不提前搬出实验室……)过程二:提问:看完影像资料,你会联想到它与哪些生物学知识有关?哪些问题有探讨的价值?把你认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如①“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1号呢?②讨论“生物圈2号”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过程三:学生分组讨论过程四:教师进一步设疑: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一系列原因是什么?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宇航局计划人类2030年移居月球有可能实现吗?……过程五:教师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材料: “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抽象,过程复杂。在讲解光反应、暗反应各自的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时,学生很难对整个过程有比较深的理解,这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习题,以下为测验题: 图中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据图回答: (1)A过程表示________,B过程表示________。 (2)a物质是________,b物质是________。 (3)B过程的进行需要A过程为其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________数量可提高g的产量。 材料: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过程: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分析教材中的曲线。提出问题:(1)HIV攻击T细胞,它主要破坏的是人体的第几道防线?(2)描述:HIV浓度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3)一年后,HIV浓度大量降低,说明第三道防线具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细胞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提出问题:(1)哪种细胞产生抗体?(2)浆细胞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的?(3)哪些细胞或物质具有识别作用?(4)抗原进入人体后,经过几个途径最终被抗体消灭?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根据上述材料, 材料:某教师关于“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1)问题情境创设:犯罪分子逃亡几年后,经过DNA鉴定可以确定犯罪分子,为什么通过DNA能确定身份?(2)出示资料,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前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问题2: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问题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其对DNA分子结构具有什么意义?(3)出示课本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读取图中的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观察并回答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的方向一致吗?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问题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构成?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问题3: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位于DNA的什么位置?问题4: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成分怎样连接?脱氧核苷酸间又是如何连接的?(4)模型建构,四人小组自备材料合作构建模型,组内、组间合作与交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引证所学概念,并引发新的问题探究。问题情境创设:问题1:发现组员出错时有什么感受?你对你们的成功(不成功)的经验有什么感想?问题2:每个小组的DNA相同吗?DNA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哪里?问题3:大家的组装方式有什么不同吗?问题4:你觉得细胞在形成新的DNA分子时会以哪种方式进行?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以下内容摘自某校学生的实验报告: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目标: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2.识别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材料用具:藓类、菠菜或黑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清水、健那绿染液等。方法步骤:(1)制作临时装片①在观察黑藻前10min,用40℃的水浸泡黑藻的叶。这样的叶用于制作临时装片,便于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随细胞质而流动。②在适宜的温度下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以将健那绿染液保持在37℃,尽可能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染色期间保持在生活状态。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时,要染色10~15min。在此期间要适当添加染液,以保证细胞不干燥。(2)观察①观察时,注意通过调整光圈来调节反射光线的强弱,使进入物镜的光线不要太强。②按照正确的观察顺序,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的物像,通过移动临时装片选择单层的典型细胞.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教师分析教材时,绘制了下面的概念图: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