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
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
问题:
[单选] 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这表明当时中国()
A.男女的婚恋观不同。B.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C.男女地位基本平等。D.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
问题:
[单选]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问题:
[单选]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问题:
[单选] 创办于1863年的上海某新式学堂长期招生不满。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报名该校者众多,生源爆满。这种变化显示()
A.西学传播成为近代教育主流。B.追求新知渐成社会时尚。C.私塾教育陷入窘境。D.科举制度得到改良。
问题:
[单选] 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问题:
[单选] 1935年《妇女共鸣》中强调说:“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同年的《读书生活》则反驳说:“五四以后,‘他’‘她’和‘斗也’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上述争辩集中表明()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B.近代中国思想派系众多。C.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D.近代中国重男轻女严重。
问题:
[单选] 民国初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自由恋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婚姻制度的变革取得了较大成果,新的婚姻观念为更多的人所崇尚和接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婚姻自由成为共识。B.旧婚姻制度彻底废除。C.婚姻观念发生变化。D.西式婚礼被普遍接受。
问题:
[单选] 辛亥革命后,帽子销量突增,“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社会习俗变迁。B.生活水平提高。C.思想解放有限。D.民众追赶潮流。
问题:
[单选]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