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问题:
[单选]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问题:
[单选] “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问题:
[单选]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问题:
[单选]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电视。B.广播。C.电影。D.互联网。
问题:
[单选] 1861年,《上海新报》在创刊词中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从该材料中可见该报刊载的内容主要是()
A.国际大事。B.娱乐消费。C.政治主张。D.商业信息。
问题:
[单选] 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问题:
[单选]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民众普遍认同西方民主政治。B.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的转变。C.走立宪道路成为历史的主流。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大众共识。
问题:
[单选] 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D.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问题:
[单选] 据统计: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中国民族危机的困境。B.文学革命的直接影响。C.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