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问题:
[单选] 历史教授何辉庆说“民国成立,中国面临了人类由陆路、海路活动,走向天空的关口,列强挟带着科技优势,已抢先一步研发,中国人在后辛苦的追赶,希望不会落后太远。”下列的科技成就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19世纪80年代,中国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C.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问题:
[单选]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问题:
[单选] 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
问题:
[单选] 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A.电报。B.火车。C.电影。D.电灯。
问题:
[单选] 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表明近代交通()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
[单选]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②1872年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③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④福建第一次通了火车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问题:
[单选] 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问题:
[单选] 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
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B.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问题:
[单选] 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
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