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
问题:
[单选] 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问题:
[单选]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
A.明末清初。B.清末民初。C.新中国初期。D.“文革”时期。
问题:
[单选] 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坚船利炮。洋纱洋布。自由平等观念。欧洲风俗习惯。
问题:
[单选]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
问题:
[单选] 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样式。”这反映()
A.当时中国女子服饰趋向简约。B.妇女地位提高,获得解放。C.“以夷变夏”在人们的情感中逐渐淡化。D.风气开化,国人普遍追求时尚。
问题:
[单选] 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问题:
[单选] 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大连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A.贫富分化严重。B.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C.西方观念冲击。D.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
问题:
[单选] 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问题:
[单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侵华不断扩大。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革命根据地的兴起。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