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有载“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这说明()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B.玉米的收成情况作为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C.玉米的种植已经超过水稻。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问题:

[单选]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这说明中国()

A.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并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C.农耕经济促成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D.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领先于世界。

问题:

[单选]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问题:

[单选] 有人研究宋朝的人口问题,发现两种结论不同的真实史料。据第一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最多只有2.65口人,最少时只有1.4口人。第二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都在五口人以上。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是()

A.两种史料相互矛盾,因此不足为凭。B.前者是因为地方要向中央政府申请救灾。C.前者史料是凭空捏造的,后者属实。D.前者是为交税需要,后者是为申请救灾。

问题:

[单选] 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

问题:

[单选] 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均输法()

A.保护了小农经济。B.打击了豪商大贾。C.增加了政府收入。D.稳定了市场秩序。

问题:

[单选] 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问题:

[单选]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问题:

[单选] 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问题:

[单选]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