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均输法() A.保护了小农经济。 B.打击了豪商大贾。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稳定了市场秩序。
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 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
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