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8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用人权。D.实现选贤任能。

问题:

[单选]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问题:

[单选] 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问题:

[单选] 《隋书·百官志上》记载某重要部门“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该部门最可能为()

A.尚书省。B.门下省。C.中书省。D.吏部。

问题:

[单选]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问题:

[单选] 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问题:

[单选] 《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由此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加强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行政效率。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问题:

[单选]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问题:

[单选]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问题:

[单选] 西周时期择立太子的标准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秩序。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