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学题库>中国经济史题库

问题:

[单选] 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③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

①②。①③。②④。③④。

问题:

[单选] 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从中可以看出()  

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问题:

[单选]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分别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①没收官僚资本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五年计划建设 ④三大改造 ⑤大跃进运动

①②③④。①③④。②③④。③⑤。

问题:

[单选]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注重市场机制。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问题:

[单选] 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后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

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问题:

[单选] 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出现上表所反映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

问题:

[单选]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问题:

[单选] 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问题:

[单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问题:

[单选]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年一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