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问题:
[单选]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问题:
[单选]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问题:
[单选]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问题:
[单选]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农业仅赖百工。百工亦为本业。农工比重适当。农工任其消长。
问题:
[单选]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①②③。①②④。①③④。②③④。
问题:
[单选]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①②。②③。③④。①③。
问题:
[单选]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制度的衰落。西方文明的影响。抑商政策的松动。
问题:
[单选]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问题:
[单选]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①②③④。①④。①③④。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