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学(医学高级)题库>心血管系统疾病题库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6岁,2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胸前区疼痛,伴劳累后胸闷、心悸、气短1年,不规则发热1个月,使用头孢唑林钠(剂量不详)后体温恢复正常。查体:体温:38.5℃,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及连续性震颤,闻及4/6级粗糙连续性杂音,P2减弱,毛细血管搏动征、股动脉枪击音阳性。考虑合并的主要诊断是()

A.风湿活动。B.心力衰竭。C.肺部感染。D.上呼吸道感染。E.感染性心内膜炎。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6岁,2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胸前区疼痛,伴劳累后胸闷、心悸、气短1年,不规则发热1个月,使用头孢唑林钠(剂量不详)后体温恢复正常。查体:体温:38.5℃,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及连续性震颤,闻及4/6级粗糙连续性杂音,P2减弱,毛细血管搏动征、股动脉枪击音阳性。要确诊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ASO。B.胸部X线检查。C.ESR。D.超声心动图。E.心电图。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9岁,“发热伴右上肢疼痛1周”入院。入院查体:Bp120/72mmHg,体温40℃,心脏和两肺查体未见异常,脾稍大,在手、足背皮肤有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部分淤点成群,甲床下线状出血,右上肢触痛明显,右桡动脉搏动消失。入院后体温39~40℃,持续1周左右,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以下处理不适合的是()

A.氧哌嗪青霉素。B.胸部X线检查。C.血培养。D.超声心动图。E.抗结核治疗。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9岁,“发热伴右上肢疼痛1周”入院。入院查体:Bp120/72mmHg,体温40℃,心脏和两肺查体未见异常,脾稍大,在手、足背皮肤有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部分淤点成群,甲床下线状出血,右上肢触痛明显,右桡动脉搏动消失。入院后体温39~40℃,持续1周左右,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手掌和足底改变考虑最可能是()

A.Janeway。B.痛风性结节。C.Osler小结。D.过敏性紫癜。E.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9岁,“发热伴右上肢疼痛1周”入院。入院查体:Bp120/72mmHg,体温40℃,心脏和两肺查体未见异常,脾稍大,在手、足背皮肤有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部分淤点成群,甲床下线状出血,右上肢触痛明显,右桡动脉搏动消失。入院后体温39~40℃,持续1周左右,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要确诊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ASO、ESR。胸部X线检查。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出、凝血功能检查。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9岁,“发热伴右上肢疼痛1周”入院。入院查体:Bp120/72mmHg,体温40℃,心脏和两肺查体未见异常,脾稍大,在手、足背皮肤有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部分淤点成群,甲床下线状出血,右上肢触痛明显,右桡动脉搏动消失。入院后体温39~40℃,持续1周左右,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首先考虑的主要诊断是()

A.SLE。B.闭塞性脉管炎。C.感染性心内膜炎。D.伤寒。E.类风湿关节炎。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0岁,因间歇性发热6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9.2℃,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闻及4/6级粗糙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常见的并发症不包括()

A.心力衰竭。B.肾衰竭。C.呼吸衰竭。D.血管栓塞。E.细菌性动脉瘤。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0岁,因间歇性发热6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9.2℃,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闻及4/6级粗糙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心脏基础疾病考虑最可能为()

A.二尖瓣脱垂。B.室间隔缺损。C.冠心病乳头肌功能不全。D.风湿性心瓣膜病。E.扩张型心肌病。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0岁,因间歇性发热6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9.2℃,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闻及4/6级粗糙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最有价值的确诊指标是()

A.胸部X线检查。B.冠状动脉造影。C.ASO、ESR。D.超声心动图。E.出、凝血功能检查。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0岁,因间歇性发热6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9.2℃,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闻及4/6级粗糙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考虑合并的疾病是()

A.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B.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脏损伤。C.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D.室间隔缺损。E.肺结核合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