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传统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种种弊端,留下了诸多后遗症。多年的专业化训练使运动员缺乏服务社会的文化基础和其他专长,他们在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显露出明显劣势,造成二次就业困难,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人们在审视“举国体制”不足的同时,也认识到多渠道、多形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性。高校借助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教体结合”为理念,在提高学生运动成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符合当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一些试点院校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人们的认可,但试办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9所试办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山西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受试办学校现实条件的限制,项目布局以普及率高、群众基础好的田径、篮球和健美操项目为主;多数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模式采用各自学校出资、管理的自办模式。有关教练和专家基于对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现实情况的分析,认为高水平运动的目标定位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山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主要来源渠道是普通高中;但大部分运动员入学前的训练年限偏短,运动技术等级偏低;运动员来源地以外省为主,山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山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全部为本校教师,并以兼职教练居多;教练员任用选聘方式多样;教练员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都普遍较好,但科研积极性不高;教练员都有一定的运动技术等级和比赛经历,但多为体育院校毕业生,运动经历比较欠缺;同时教练员岗位培训学习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高。
4.山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基础较薄弱,多数运动员已经认识到文化知识学习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但课余时间要参加运动训练的客观现实限制了高水平运动员课余学习的时间,而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采取的不恰当的关照政策,也影响了运动员课余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知和实际努力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5.教练员训练计划制定情况不规范,重视阶段性目标的制定,而最具体的周训练计划和课次训练计划不完善;高水平运动队周训练时间偏短主要集中在10~15h,训练与其他学科结合较少,伤病防护以及医务监督情况较差;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现代竞技体育“以赛代练”的要求。
6.山西省各试办高校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各运动队训练需求,但训练经费普遍不足,导致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补助偏低;运动队训练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教练员和运动员中期考核制度不健全,多数教练员和运动员对现有管理体制表示不满意。
针对以上山西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1.提高对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的认识,提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输送体系,培养后备人才;3. 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4. 突出高校的科研优势,形成多学科共同参与运动训练的局面;5. 完善现有竞赛体系,开辟拓展新的竞赛渠道;6. 明确各级管理部门职责,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7.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运动队经费需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