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15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命题

【答案】命题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

2. pps 抽样

【答案】社会研究中有一种常用的不等概率抽样方法,称为“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简称PPS 抽样。

3. 实验室实验

【答案】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相对严格的实验。实验室实验的主要优点是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室实验的主要缺点是在实验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即许多社会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小小的实验室中人工地制造出来。同时,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

4. 阐释模式

【答案】阐释模式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

5. 多段抽样

【答案】多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在社会研究中,当总体的规模特别大,或者总体分布的范围特别广时,研究者一般采取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多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内抽取几个小群(组),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

在运用多段抽样方法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类别和个体之问保持平衡。或者说,保持合适的比例。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多段抽样误差的方法是: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

二、论述题

6. 请根据问卷设计的相关知识找出下面这份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

同学:

您好! 我是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个关于工科硕士从事科研事业的意愿调查,该问卷所有选项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仅供此次研究使用。我们将采用匿名方式,绝不泄露您的隐私,也不会对您造成任何负面影响。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这对本研究很重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2012年10月22日学院_______ 专业_______ 年级_______ 性别_______

(1)您是通过何种方式读研的?

A 、保研

B 、考研

C 、委培生

(2)您觉得目前的学习生活与当初对研究生的期待是否一致?

A 、完全一致

B 、比自己想象的忙碌辛苦

C 、比自己想象的轻松自由

D 、完全不一样

(3)您认为国家培养工科硕士对国家科技力量的增强能否起作用?

A 、起到决定性作用

B 、会有很大的作用

C 、只能起到一点作用

D 、完全不起作用

(4)作为一名工科硕士,您是否考虑过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A 、自己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B 、看情况吧,有机会的话还是愿意的

C 、顺其自然

D 、完全不考虑从事科研工作

(根据第4题的选择来填写以下两道题,任选其一)

(5)假如您继续从事科研,您会选择以下哪个单位?

A 、企业的研发部

B 、科研院所

C 、大学

D 、政府的科技部门

(6)您不打算继续从事科研的原因包括哪些? (可多选)

A 、能力不足

B 、太辛苦

C 、家人不同意

D 、没兴趣

【答案】(1)称呼不对。对被调查者的称呼缺乏尊敬,应改为“亲爱的同学”。

(2)介绍语缺乏条理性,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在介绍语部分没有全面介绍调查者身份信息、调查的目的,不能够有效指导问卷的填写。

(3)第二题选项不具有穷尽性。在答案设计中,A , D 选项和其他两个选项测量的标准不是同一个层次内容,因而答案不具有穷尽性,不能达到研究者的预期目的。

(4)第四题选项语言冗杂。问卷设计力求语言简洁、清晰、准确,但是第四题的问题口语化严重,因此造成语言冗杂,也不能够测量出全体被调查者的情况。同时在统计分析中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

(5)第四题的选项答非所问。问题是“是否考虑过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而选项中的答案与问题不对应。

(6)问卷中一般不问假设性问题。第五题的假设性问题不合适。

(7)第六题选项不具有穷尽性。第六题,没有穷尽所有选项,因此造成部分被调查者没有可选项,比如,报酬不高、职业发展前景不好等等。

7. 试述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答案】定性资料是指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1)连续接近法

连续接近法指的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具体地说,研究者从所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概念与假设的框架出发,通过阅读和探查资料,寻找各种证据,并分析概念与资料中所发现的证据之间的适合性,以及概念对资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研究者也通过对经验证据进行抽象来创造新的概念,或者修正原来的概念以使它们更好的与证据相适合。然后,研究者又从资料中收集另外的证据,来对第一阶段中所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者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而在每一阶段,证据与理论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着相互塑造。这种过程就被称做“连续接近”,因为经过多次的反复和循环,修改后的概念和模型几乎“接近”了所有的证据,并且这种经过连续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的概念和模型也更加准确。

(2)举例说明法

举例说明法即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这是定性资料分析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研究者将理论应用于某种事件或背景中,或者根据先前存在的理论来组织资料。这种先前存在的理论提供了一只“空盒子”,研究者在资料中将那些可以作为证据的内容集中起来,去填满这只空盒子。当然,这种用来填满盒子的经验证据既可以是支持理论的,也可以是否定理论的。举例说明法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主要表明理论模型是如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