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722美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答案】(1)近代发达的自然科学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 人因为理性而超越动物,人身上也存在着非理性的力量,因此,恶并不完全来自自然界,人自身就具有恶的根源。

(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人类遭受灾难的时代。灾难毁灭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包括是非、美丑、善恶; 当传统美的殿堂被摧毁,丑就被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对丑的崇拜是“英雄”业绩幻灭的后遗症。

(3)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从理智上说,世界被人掌握了,从感情上说,世界却与人生疏了。在这生疏、冷漠的世界中,人们用开来寻求感情和心灵的刺激。

2. 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 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享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3. 简述笑与喜剧的关系

【答案】(1)喜剧的审美机理是源自于笑。喜剧激发并且通过共鸣来满足人的逗乐的本能。

作弄毫无戒心的人是喜剧中反复出现的情况。有时一些角色作弄另一些角色; 有时突然的转机作弄人; 有时两者兼而有之。一些角色看到另一些角色陷入困境而感到高兴。这个倾向中除了恶作剧的心理之外,可能还有更为暖昧的情感。喜剧的讽刺功能常常使它成为尖锐的时代和社会的批判武器。

(2)喜剧本身在长期发展中有很多变化或变种。讽刺喜剧、轻喜剧、抒情喜剧、意大利假面喜剧、黑色喜剧等等。但无论怎样变化,喜剧总是通过引起笑,通过讽刺和嘲讽产生喜剧效果来吸引观众,从而达到独特的审美愉悦。

4. 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答案】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1)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象。

(4)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5. 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答案】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姗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这种人心对十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3)钟嵘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指出造成诗

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是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的,不仅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钟嵘从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的具体内容中,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是在于外界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

6. 分析优美和崇高的实质。

【答案】(1)从实质上来说,优美和崇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2)这种人生境界各方面都是和谐的、统一的,那就是优美; 如各方面都是对立的、冲突的,那就是崇高。

(3)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社会学角度说,优美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与生活于其中自然、社会的私谐统一; 崇高意味着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对立和冲突。

(4)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冲突。

(5)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互不协调。

7. 简述“荒诞”的审美特点。

【答案】(1)平面化: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

(2)平板化: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

(3)价值削平: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

8.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答案】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朱光潜,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著名人物是黑格尔; 他们的旗帜都很鲜明,就他们都是意象世界,都离小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他们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即从美的本体这个层面,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

二、论述题

9. 阐述美与人生的关系。

【答案】美与人生的关系表现在:

(1)美与人生有着内在统一性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①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