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652音乐理论基础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百戏”
【答案】“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百戏”一词出现在汉代,张衡《西京赋》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白戏”的演出情况,汉代特有的石刻画像艺术以及杂技陶俑则形象地冉现了汉代白戏演出的盛况。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盛行,以至于宗庙祭祀中都有表演。南北朝以后,“百戏”亦称“散乐”。到隋代,“百戏”这种原本是民间的艺术己为宫廷所吸收,变得相当贵族化。唐代“百戏”始终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喜爱,其形式之多样、表演之精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最有特色的“舞马”。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却各自走向独立艺术形式,包罗万象的“百戏”一词最终销声匿迹。
2. 花儿
【答案】花儿是指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汉族及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山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称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上下两句体,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花儿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点的民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3. 燕乐半字谱
【答案】燕乐半字谱是唐代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亦称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两个分支,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后者用于筚篥、笛子等吹管乐器。二者在史籍中都有所记载,但读谱法均己失传。目前可见实例如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抄写的琵琶曲谱《敦煌曲谱》。一般认为,燕乐半字谱的管色谱系统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4. 《九歌》
【答案】《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舞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共有11首歌曲:《东皇太一》(祭天神·迎神曲)、《东君》(祭太阳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男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司人寿命之神)、《少司命》(祭司人子嗣之神)、《河伯》(祭黄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祀阵亡将士)、《礼魂》(送神曲)。从《九歌》的歌辞中可以看出,楚地祭祀作品和中原地区“三颂”庄重典雅的风格完全不同,而是表现出热烈奔放的浪漫气息,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
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九歌》句法参差错落,托体兮猗,已经具备歌舞艺术形态的特征,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也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神音乐的歌诗篇章,标志着我国歌舞音乐的开端。
5. 《乐记》
【答案】《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乐”兼指诗、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论述音乐为主。旧传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篇目为:《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情篇》《乐言篇》《乐象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卷十一和《史记·乐书第二》之中。《乐记》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记》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乐记》中记述音乐人物的原有5篇,《季札》和《窦公》2篇己经失传,现存3篇音乐谈话录,即《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币乙篇》,为今天认识和研究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面貌和不同历史人物的美学观念提供了具有很高可信价值的文字材料。关于《乐记》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说是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问献王刘德所作,也有认为是汉代刘向、刘欲父子所作,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成书于西汉,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
6. 正声音阶
【答案】正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阶形式。其结构特点为:七声,半音位于四、五级和七、八级之间,也即五正声之外含变微与变宫二个变声。这种音阶形式的理论根据源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并无结构及各级阶名的直接记载。从洛庄汉墓编钟的测音看已有其存在,荀勖笛律中称之为“正声调”。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又称为“古音阶”,后又名“雅乐音阶”,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正声音阶”。
7. 《破阵乐》
【答案】《破阵乐》是唐代歌舞音乐作品,原名《秦王破阵乐》,本是隋代末年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音调。武德三年(620)后,填入新词以歌颂秦王李世民的赫赫军功。贞观元年(627)发展为歌舞大曲,用于朝廷“宴群臣”,后繁衍出多种表演形式。曾更名为《七德舞》用于雅乐,唐高宗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的坐部伎《小破阵乐》也源于此。无论是在燕乐或是雅乐的演出中,还是在九、十部乐或是坐、立部伎的节目中,都有《破阵乐》的存在,其影响远及印度、日本等国。这部作品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豪壮气概,音调是以汉族清乐为基础,又杂有龟兹乐的成分。武则天时期的日本遣唐使曾将《秦王破阵乐》带回日本,日本目前所存的五弦琵琶谱、筝谱、琵琶谱、笙谱、筚篥谱、笛谱等七种古代遗谱中共保存着《破阵乐》的九种曲谱。何昌林
先生曾尝试词曲的组合配译。
8. 六代乐舞
【答案】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一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二、简答题
9. 根据音乐表演的原则简要谈谈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音乐表演应遵循客观性与主观创造性相结合、再现历史性与呈现时代性相结合、表演技巧性与艺术表现性相结合的原则,那么在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的关系实质上是创造性与真实性如何协调统一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真实性,指的是音乐原作内涵与形式的规定性,表演者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忠实原作”是音乐表演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获得真实性基础的保证。
(2)创造性,即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它的本质意义不能停留在一度创作忠实再现原作的基础之上,应该是原作品的艺术升华。因此,“表演创新”是实现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总之,“忠实原作”与“表演创新”二者不可偏废。表演者必须尊重原作品,忠实原作品,但又不能仅局限于对原作品的理性认识,必须掌握音乐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且有充分的“表演创新”,这样才能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10.简要介绍明清两代古琴艺术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是古琴艺术发展中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琴派,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1)明代琴界主要分浙派和江派。浙派以徐诜为代表,他演奏古琴麓“得心应手,趣自天成”,培养出一大批琴徒,人称“徐门正传”。江派是指江刘鸿的演奏派别,其影响较浙派为小,演奏特色“疏畅而清越”,继承了宋元以来浙派的传统风格。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琴坛上又兴起了虞山派,代表人物是江苏虞山人严潋。在艺术上,严澂追求“清、微、淡、远”的风格,成为明清时期最具影响的琴学流派。虞山派的代表性琴谱是《松弦馆琴谱》。虞山派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徐上瀛,他弹琴富于速度和情绪的对比,对虞山派的演奏风格有所丰富和发展。徐上瀛的《大还阁琴谱》中有《琴况》一书,又名《溪山琴况》,书中提出了“和”、“静”、“清”、“远”等古琴表演艺术的二十四况。
(2)清代著名琴派有广陵派,创始人徐常遇,弹琴风格接近于虞山派。广陵派流传有许多琴谱,如《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等,对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和传统琴曲的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这一时期还有苏憬的新浙派和以王善为代表的中州派,前者演一奏风格清丽柔和,后者则具有北方琴派粗犷刚健的特色。
明清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琴曲有《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醉渔唱晚》、《长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