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史论之全球新闻传播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西方四大通讯社
【答案】西方四大通讯社是指法国新闻社、英国路透社、美国联合新闻社和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前身为哈瓦斯通讯社)由哈瓦斯于1835年创办于巴黎,路透社由路透于1851年创办于伦敦,美联社于1848年创办于纽约,合众国际社是由斯克里普斯于1907年创办的合众社和赫斯特1908年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合并而成。
2. KDKA 电台
【答案】KDKA 电台是美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办理了执照的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建立KDKA 电台,最初播放了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一般认为,1920年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3. 电脑辅助新闻学
【答案】整个新闻界在互联网介入下出现了电脑辅助新闻学,简称CAJ 。所谓电脑辅助新闻学,主要便是借助在线服务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环球网等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 澳大利亚广播委员会
【答案】澳大利亚广播委员会简称ABC ,1932年7月设立。1983年改称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总部在悉尼,在全国进行无线广播和电视广播。经费主要是议会决议拨付的国库资金。最高机构是经营委员会,成员有管理和经营广播公司的总经理和没有业务执行权的六至八名委员。经营委员由澳大利亚总督任命,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任; 总经理任期五年,可以连任。
5. VOA
【答案】VOA 是美国之音(V oiceOfAmerica )的简称。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喉舌,也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该台于1942年创立,隶属美国战时情报局,起初是反法西斯德语电台,后增加多种语言,二战后转为反共电台; 1953年起归美国新闻署领导,总部在华盛顿; 70年代以后逐渐改变对外宣传策略,内容趋于广泛,体现美国政界的主流倾向。如今在继承传统广播方式的同时,VOA 己经开始用Email 的方式向人们发送新闻,同时开办网络广播和卫星电视。
6. 《时代报》
【答案】《时代报》于1854年10月17日由库克兄弟于墨尔本创办,是一份自由派报纸。该
报初期维护工人利益、抨击殖民当局,导致广告商的联合抵制,三个月后被迫售出。1856年赛姆兄弟买下该报后,不惜代价反抗传统权势集团,以报纸订阅量来弥补其广告上的损失,现发展成为澳大利亚的首要报纸,是一张严肃的大报。在国际J 清况介绍中,常有以中国为重点的专页。该报还被誉为“现代新闻事业中能做出最为简洁陈述的最后一个堡垒”。
7. 英敛之
【答案】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戊维新变法的文章。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该报以“开风气,糖民智,抱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1906年,《大公报》与《北洋日报》等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新闻团体一一“报馆俱乐部”,作为同行“研究报务、交换知识”的场所。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后创办辅仁大学。
8. 《真理报》
【答案】《真理报》是1912年5月5日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创办的大型的群众性政治日报。在列宁的领导下,该报成为布尔什维克全俄性的政治讲坛和真正的工人报纸。它依靠工人们的捐款得以出版,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正因如此,沙皇政府通过罚款、没收和查封报纸、逮捕审讯编辑人员等手段多次对它进行迫害,直至1914年7月《真理报》被迫停刊。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复刊),《真理报》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一一真理报派,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简答题
9. 简述国际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答案】新闻传播日益国际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国际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正式各个历史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反映。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力量悬殊,发展极不平衡。
不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收音机、电视机等,发达国家都占据着绝大部分份额。发达国家几乎都有新闻通讯社,有的国家甚至有儿十个,它们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庞大通讯网络,可是还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自己的通讯社。发达国家占用的全球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运行轨道的份额达90},来自那里的电波充斥全球上空,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却很难让其他地方收到。这种悬殊的传播实力,必然使国际新闻传播的状况极不平衡。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新闻信息的流向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前者流向后者,而由后者
流向前者的却微乎其微。
很长时期以来,西方四大国际通讯社根据他们的视角播发的国际新闻占到全世界国际新闻报道的80,而其中只有10}}-30%的内容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道。西方几家大的国际广播机构、国际电视机构按照它们的价值观念采制的广播电视新闻,犹如天马行空,传遍全世界。
(3)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存在种种不客观、不公正、不健康的现象。
西方新闻机构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他们播发的新闻报道往往带有严重的主观偏见。人们担心,在这种文化渗透的冲击下,各国自己的文化将毁于一旦,它们各自传统的价值观将逐步消亡。
10.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答案】“知识税”又称“印花税”,是18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报纸、广告、纸张等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
(1)“知识税”的产生背景
自1694年专制的许可法及出版法案失效后,英国的新闻传播界便又出现了1640年革命时期的那种自由局面一一当局者称之为“混乱的局面”,女王、政府及宗教当局不断受到报刊攻击。部分出版商、书商和报刊发行人要求政府结束这种无序状况,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官方亦倾向于采取一种有效的管制方法来调控社会舆论。但由于旧有的出版垄断和特许制度已无法恢复,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权者产生了用经济手段来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调控的“印花税”法案。
(2)“知识税”的作用
政府通过向报刊征收纸张税和发行税而不直接干涉报纸的编辑内容,以高额税收来加重报刊的财政负担,使其被迫抬高报价,就可以一方面使一般民众失去阅读报刊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专制的恶名,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谓“一石三鸟”。当权者利用知识税有效地控制了言论。
(3)“知识税”的影响
总体来看,印花税法案的实施在英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①对报刊编辑形式的影响。由于印花税法案规定报纸超过一张(4页)而不及六张者,每期每张付税二先令,故各报纷纷增刊至一张半(6页)的篇幅。由于篇幅增大了,编辑们为填满报纸,大量使用大字号、长标题、长篇社论、宽边宽栏,以及增加专稿和政论文章的方法来填充版面,致使报纸版面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杂志周刊的老板也多数通过超出6张篇幅,杂志书籍化的形式发售逃税。这也迫使编辑们增加各种论说、评论文字,或者创办刊期较长的刊物,从而形成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政论性杂志。
②逐步形成了政府对报刊的秘密津贴制度。在野党和私人报刊尽量设法逃税,而执政党和支持当局的官方报刊为表率天下,只好担负起了重税的大部分,被压得苟延残喘、难以为继。政府为清除此弊、支持喉舌,又逐渐形成了向支持政府的报刊发放秘密津贴的制度。
③促成了英国地方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1694年出版法案废止之前,英国地方各郡很少办有自己的报纸,人们习惯于阅读伦敦报刊。印花税出笼后,伦敦报价猛涨,地方各郡难以承受,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