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新闻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限效果”假说
【答案】“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 )假说由J.S. 艾蒂玛和F.G . 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与“知沟”假说相反,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2. 麦克布莱德报告
【答案】《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 哈钦斯委员会
【答案】哈钦斯委员会即“新闻自由委员会”,是20世纪著名的学术团体。该委员会成立于1944年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组成。委员会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美国新闻自由现状进行了调查,前后听取了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以及多位电影界人士的证词和意见,在1947年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也称哈钦斯报告)。这份报告先明确了大众传播责任的原则,从根本上奠定了社会责任学说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人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问世,也宣告了一个相较于传统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更成熟的新闻自由观的诞生。
4. 知识沟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5. 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
【答案】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是指选择采用陈述的方法,通过或真或假、清晰的或糊涂的、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叙述,对一个观念、计划、人或者产品做尽可能好或者尽
可能坏的说明。例如引用电影评论的电影广告,引语都经过小心选择,只用最有利最好听的语言。这种宣传方法与语义学上的偏向技巧基本上是一样的。“洗牌作弊法”也是把关人概念的雏形。
二、简答题
6. 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案】(1)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
①客观性一一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一一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一一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2)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①内容分析的课题大致可以概括归纳如下:
a. 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一一用于揭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b. 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一一用于揭示不同国家、社会、地区、民族、群体或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
c. 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一一从传播内容特色来推断时代精神或潮流以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关心和价值观。
d. 不同媒体间的比较一一考察不同媒体讯息内容的特点、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e. 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一一通过内容来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
f. 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一一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和表达方法或技巧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等。
g. 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一一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讯息接触和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
h. 考察传播内容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一一考察传播内容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联系等。
②内容分析的主要研究目的
包括:
a. 以考察传播效果为目的的内容分析;
b. 为了获得“文化指标”而进行的内容分析;
c. 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
d. 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
(3)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①选定分析对象内容分析可以分为全数分析和抽样分析两种。在分析对象有限的场合,可以进行全数分析。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由于分析的对象素材数量庞大,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
根据日本学者铃木裕久的见解,大众传播内容分析的样本抽选应考虑三个层面上的问题: a. “信源”层面上的抽样;
b. “传播单位”层面上的抽样;
c. “讯息”层面上的抽样。
②内容的解析操作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定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的活动。
在对语言文字素材进行内容分析时,分析单位通常有三种:a. 单词或象征符; b. 句子或段落; c. 整条讯息。
在决定了分析单位以后,接着必须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把每个单位纳入不同的类型。在传播学研究中,根据“言及对象”(说的是什么)和“言及方式”(如何说的)进行分类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③量化表示的方法
a. 出现的有无一一仅仅判断某一事物或属性在内容中是否出现,出现的时候用1表示,未出现时用0表示。在这种场合,出现的频度并不重要,主要为了计算某种属性在一组讯息中“出现”和“未出现”的比例。
b. 出现的频度一一每当某种属性出现1次便加以累计的表示方法,一般用于两组讯息之间的比较。
c. 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一一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量化表示法。例如计算电视台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节目时间,报社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版面空间等。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显示媒介对特定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它们的立场和态度。
e. 传播的强度一一不仅考虑某种属性出现的次数或频度,而且把强烈程度也考虑在内的一种量化表示法。
7. 什么是数字鸿沟? 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答案】(1)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已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竟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等差异,造成了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